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莲城英杰

“杨根思连”的三个英雄故事

时间:2020-11-18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党史研究室

  忆往昔,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中,驻许杨根思连涌现出了特级英雄杨根思等一批英雄模范,践行“三个不相信”的铮铮誓言,用生命捍卫了和平正义。

  志愿军总部命名杨根思生前所在3连为“杨根思连”,图为授旗仪式。

连长杨根思:人在阵地就在

  1950年11月,在朝鲜东线战场上,志愿军的对手是美陆战第1师。这支部队号称美军的“王牌”,其师部驻扎在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

  11月26日,上级赋予杨根思所在部队围歼美陆战第1师的任务。28日5时,连长杨根思率领3连翻越4座大山,急行军130里,于当晚与友邻部队一道,攻占了下碣隅里附近的“1071高地”及其东南侧的小高岭。

  “1071高地”又名飞鹤山,是下碣隅里外围的制高点。小高岭是“1071高地”前伸的一个触角和屏障,不仅卡住了下碣隅里通往古土水、咸兴、元山的公路,而且可以俯视下碣隅里左面平原上敌人的飞机场。失去小高岭就无法控制公路;扼守住小高岭等于卡住了美陆战第1师的脖子,使其无法向南突围。

  为夺路突围,解除志愿军对下碣隅里的严重威胁,美军开始向“1071高地”和小高岭围拢。营指挥员给杨根思下达命令:“不许敌人爬上小高岭寸步,坚决把敌人消灭在小高岭阵地前。”受领任务回到连队,杨根思对全连作了“人在阵地就在”的战前动员。

  29日拂晓,天下起大雪,气温骤降到零下38摄氏度,杨根思带领3排坚守在用积雪、冻土筑成的工事里。由于入朝作战准备仓促,杨根思和他的战友们还穿着单衣,脚上裹着玉米包叶。前一天晚餐每人只吃了一把半生不熟的黄豆的官兵们早已是饥肠辘辘,但比饥寒交迫更严峻的考验,则是敌人的疯狂进攻。

  黎明时分,美军重炮和十几架飞机对杨根思连防守的小高岭阵地轮番进行轰炸,炮弹把大部分工事炸毁,汽油弹将阵地变成一片火海。白雪烧化了,石头烧红了,美军步兵也逐渐逼近小高岭。杨根思沉着指挥,待敌进至距前沿阵地30米远时果断下令开火,前面的美军应声倒下,后面的则连滚带爬撤了下去。

  很快,美军约2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杨根思带领全连官兵勇猛出击,与敌步兵拼杀在一起,使其坦克无法发挥作用。又一拨敌人涌了上来,杨根思带领7班、9班的机枪手边打边冲,将敌击退。顽强挫败敌3次进攻后,我守军也伤亡惨重。受挫的敌人又调集大炮、飞机对小高岭进行狂轰滥炸,数倍于我的敌人向小高岭发起冲击,杨根思带领官兵与敌人展开激战。小高岭犹如被急风暴雨击打的孤岛,杨根思和他的战友们如磐石一般屹立在小高岭上。至10时,已连续击退敌人8次猛攻。

  敌人的第9次进攻开始了,被炮火炸遍的小高岭上只剩下了已经负伤的杨根思和另外两名伤员。杨根思命令负伤的通信员和另一位负伤的战士撤下阵地。通信员挣扎着说:“我不能离开阵地,阵地上多一个人总比少一个人好!”杨根思大声喝道:“这是命令!”然后又说:“你们下去,把这里的情况告诉首长,就说有杨根思在,小高岭不会丢!”通信员和另一个伤员含着热泪撤离了阵地。美军又开始炮击了,小高岭重新笼罩在炮火硝烟之中。炮火延伸后,40余名美军爬上来。这时,年仅28岁的杨根思抱着一个炸药包在硝烟弥漫的山头站立起来。他镇静地拉响导火索,朝敌群中纵身跃去。一声巨响之后,英雄杨根思和敌人同归于尽……

  后来,志愿军总部为杨根思追记“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将他所在的连命名为“杨根思连”,是全军唯一一个以连长名字命名的功臣荣誉连队。

排长于泮宫:威震敌胆豪气长存

  1951年5月的一天,敌人以两个营的兵力向志愿军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一排坚守的“313”高地在整个防御阵地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时任一排排长于泮宫决心在“313”高地打一个漂亮的阻击战。

  拂晓,敌人以一个排的兵力向高地冲来。待敌人离我军阵地不到30米时,于泮宫大吼一声:“打!”霎时,各式枪支同时开火,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敌人,阵地前横躺了敌人的第一批尸体,残敌抱头鼠窜。

  不久,敌人又发动了第二次进攻。于泮宫带领人员全面阻击,在打退了敌人第二次进攻之后,于泮宫命战斗组长潘景文带着新战士姜应义主动出击,奇袭敌人,吓得敌人半天不敢前进一步。

  利用战斗间隙,于泮宫召开了党员会议,要求大家学习杨根思:人在阵地在。夜里,于泮宫让战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时刻注视着山下的敌人。他还多次派战斗小组夜袭敌军,扰得敌人整夜不得安宁。

  29日凌晨,敌人再次猛烈炮击“313”高地,一排失掉了同连部及友军的一切联系,于泮宫的腿部也被敌人的流弹击伤,但他依然坚守阵地,英勇战斗。上午8时许,敌人开始了第9次进攻,一排官兵拼死守卫着每一寸土地,敌人进攻屡屡受阻。不久,恼羞成怒的敌人索性停止了进攻,只用飞机、大炮向“313”高地狂轰滥炸,企图炸毁一排铸成的钢铁长城。但一排战士在于泮宫的带领下,又顽强地坚守了3个多小时。此时,全排已经伤亡过半,阵地周围均已被敌人占领,“313”高地也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于泮宫临危立断,决心带领大家突出重围。

  他看准高地附近的一条小山沟,自己在前打头阵,把手榴弹分给跟在身后的李月中和杨和志,顺着这条小山沟选择了直接突围,杀开了一条血路!防御这条小山沟的敌军有一个班,他们面对迅猛冲出的志愿军猝不及防,被于泮宫射倒2人,其余人被我军的手榴弹炸倒,于泮宫率领着剩余的15名战士沿着山沟突围成功,安全返回部队。

  这场第五次战役——华川地区防御作战中,于泮宫率全排坚守“313”高地30多个小时,打退敌军13次进攻,毙伤敌军150余人,威震敌胆,成功突围。于泮宫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班长王学才:炮兵英雄震破敌胆

  1947年,华北野战军来到安徽凤凰台,王学才积极报名参了军,编入第20军58师173团1营机炮连当战士。王学才分到机炮连后,刻苦练习操炮技术,他把班里的八二迫击炮看作是自己的生命和亲密的战友,一天到晚围着炮身转,不停地擦拭它、摆弄它,了解他的构造,熟悉它的性能和“脾气”,并把自己操炮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全班同志。大家都很佩服他,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师”。

  王学才随部队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等,他凭着过硬的军事技术,多次出色完成战斗任务。

  1950年11月,王学才随部队奉命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二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1951年5月28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趁中朝部队北移休整之机,进逼华川,继续北犯。为阻击敌人,第20军58师奉命在华川地区进行防御作战。6月7日,王学才带领炮8班配合2连守卫470高地。进入阵地后,他对全班同志说:“这就是我们炮8班的阵地,我们一定要打出名堂来。”当大家都在紧张地构筑工事时,观察员来报告说:“有一股敌人,在山下大树下集结。”“用不着怀疑,敌人将要发起攻击了”,王学才仔细观察后大声对班里的战士说道。而后命令炮手立即就位开炮。瞬间,3发炮弹立即成三角形飞了出去。前哨步兵小组的同志看的非常清楚,约有40多个敌人被炸死炸伤,其余的四散奔逃。炮8班以3发炮弹打乱敌人的进攻部署,受到连队表扬。

  王学才在战斗中非常讲究战术,他牢记战前团长对炮兵的指示:距离远的不打,打不准的不打,敌人不密集的不打。他叫大家都要掌握这个“秘诀“,狠狠打击敌人。

  不久,2个连的敌人又分散着冲上来,炮手们毫不紧张,直到敌人进至不到百米,这时八二迫击炮弹才出膛。他们打了7发炮弹,约1个连的敌人被打散,溃退下去。

  6月10日下午,一阵炮声之后,敌人又以1个营的兵力在坦克的掩护下分批渡河,向志愿军阵地攻击。王学才立即指示全班向正在涉水的敌群发射炮弹,敌人应声倒下。进攻470高地的敌人,在王学才的八二迫击炮班和2连官兵的沉重打击下,接连遭到惨败。敌人不肯罢休,11日又集中1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分4路进行集团冲锋。王学才指挥2名炮手先发射4发炮弹,打乱敌人的正面队形,接着转向左右两侧猛烈射击,配合2连狠狠打击敌人。王学才来回在两个阵地工事上穿梭,不停地鼓舞大家:“人在阵地在,炮弹打完了用手榴弹拼,坚决守住阵地!”他们牢牢抓着手榴弹弦,愤怒地盯着敌人。第一次攻上来的敌人被打垮了,战士们投出最后一批手榴弹,又打垮了敌人的第二次疯狂进攻。此时王学才已经身负重伤,但他还是不停地向大家喊着:“手榴弹打光了,就用山石拼!”大家迅速把周围的石头堆起来,准备投入下一次战斗。

  敌军连续数次进攻,非但寸土未得,反而8班的阵地上留下100多具尸体。恼羞成怒的敌人急了,动用飞机、大炮对这个小小的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炮声一停,就集中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在5辆坦克的掩护下,向8班阵地涌上来,王学才大声喊道:“大家注意隐蔽,把敌人放到山上来打!”敌人爬近了,看着敌人张张狰狞的面孔,王学才一声“打”,一块块石头像冰雹一样砸向敌人。王学才纵身跳出工事,高喊着:“为了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冲啊!”炮8班的战士旋风似的卷向敌人,“杀啊!”刺刀在闪光,喊杀声震破敌胆。

  战斗十分惨烈,敌人又派出十多架轰炸机对炮8班阵地进行狂轰滥炸,炮8班的勇士们越来越少了。王学才被一阵强烈的震动和气浪掀倒,什么也看不清、听不见,头上胸部一阵剧痛,他竭力想挥动一下手,却丝毫不能动弹,他意识到自己被埋在了土里。他双手支撑着身体,拼出全身的力气,终于把身体挣了出来。他刚准备继续冲出参加战斗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鲜血瞬间浸透了他战斗的470高地,王学才献出了宝贵生命。

  为表彰王学才同志的英雄事迹,1953年8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给王学才烈士追记一等功,追授“二级英雄”荣誉称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