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莲城英杰

治山英雄郭仙

时间:2021-08-12  来源:  作者:

  悼念国家劳模郭仙女士

沙岩

  惊闻仙逝泪难控,痛悼巾帼治山雄。

  寒风手裂血含笑,雪地饥渴啃坚冰。

  跃进年代吃大苦,树不结果婚不成。

  北上劳模君主宴,江山多娇享盛名。

  *郭仙:禹州市人,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治山劳动模范。去北京参加全国劳模表障大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我叫郭仙,1938年生,祖居禹州市鸠山乡下泉村白龙湾。

  从我记事那天起,环绕村子的涌泉河就不曾有过旖旎风光,耸立村后的天王山、小玛瑙山、蒸馍锭山就不曾有过绿茵似的苍翠。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光秃秃的山头是那样狰狞可怖,每逢大雨滂沱,七沟八岔山洪暴发,泥沙翻滚,挟裹着房倒屋塌后的有砾,冲进涌泉河,冲走了庄稼,冲毁了农田,冲塌了房舍,冲走了家畜……山洪过后,满目疮痍,一片狼藉。

  憨厚善良的山民以为幽幽之中有尊什么神祗在主宰着这一切,于是,便虔诚地恭敬白龙湾的龙王。

  然而,龙王并没给山民带来恩惠,年复一年,山洪照样暴发,人们照样流离颠沛,小玛瑙山并没带给人们财宝,蒸馍锭山并没赐给人们温饱。人们年复一年地穷困潦倒,那时候,全村仅剩下70口人,能够出走的人都走了。

  全国解放后,党领导我们组织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改善村民生活,凝聚了民心,为日后改造穷山恶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也由一个普通的山村小姑娘成长为初级社妇女队长,后义调到薛沟乡任妇联主席。

  当时的乡政府机关设在琼庙村,村后就是和尚脑袋似的鸠山。每到汛期,鸠山上无遮无拦,山洪直冲山村。看到冲倒了窑洞冲毁了家的灾民,每个乡干部的心都是酸溜溜的。人们都在想,假如山上的洪水能够被什么东西拦住,不往山下流就好了。

  人们在期盼中来到1956年。

  一天,到县里参加县委扩大会议归来的乡副指导员赵秀云和乡干部王有良同志顾不得休息,就把我们全体乡干部召集在一起,认真学习传达县委书记刁文同志的工作报告。越听,我们精神越振奋;越听,我们心情越激动,县委关于向穷山恶水宣战,改变山区面貌的会议精神真说到我们心坎里了。当时提出的口号是,“治穷致富,水土保持”。

  口号提出来了,并找人用石灰水刷在了墙上。但是,什么叫水土保持,怎样水土保持,谁心里也没有谱。

  这时,报纸上报道了山西省大搞水土保持,增加粮食产量的经验,几个乡领导如获至宝,马上派人到山西省大泉山取经学习,并带回来3个技术员,记得一个女的叫吕淑贞,两个男的其中一个姓赵一个姓钱,名字记不清了。

  三位技术员来薛沟乡后,首先登上鸠山山顶察看地势,然后利用几天时间绘出了治山规划图,并把规划图挂在会议室墙上,向乡干部作详细讲解,哪里挖鱼鳞坑,哪里修水平线,哪里挖接水槽、排水沟和蓄水池,怎么个挖法,详细尺寸都讲得一清二楚。那个女技术员吕淑贞待人和蔼可亲,拉住我的手说:“郭仙,好好干吧!鸠山的地质构造比山西省的黄土高坡好治理。鱼鳞坑、水平线、接水槽、架中间;排水沟,沿山下;蓄水池,山脚前。鱼鳞点点都是树,五谷杂粮山腰缠。到那时,鸠山变绿了,群众变富了,人们的好日子,就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哩!”吕淑贞的恢谐幽默的话语,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那年我刚刚18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狠不得立即冲上鸠山,大干一场。

  接着,薛沟乡党委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治山治水工作。会上作出决定,成立薛沟乡治山治水基建队,任命苏得坡任队长,我任副队长。全队由23名青年骨干组成,19个男的,4个女的。男同志人多,大部分已叫不上名字,只记得其中3个女的是:张香,17岁;耿闪,16岁;苏东,16岁半。4个女同志只有我年龄大一些,也仅有18岁。

  那时候的年轻人对共产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只要是党部署的工作,天大的困难也不会打退堂鼓。

  基建队成立第二天,我们便顶着凛冽的寒风进山了。工具(板镢、铁锨)、行李、干粮自带,集体立伙。那时生活很苦,带的粮食是黑豆、玉米和红薯。副食品根本吃不到,也没有蔬菜吃,有的带些腌芥丝、腌韭花,有的干脆吃盐泡辣椒水。下工回来还得集体烧火做饭,后来乡里才给派了个炊事员。山里没地方住,我们便住在被人们遗弃的废土洞里,铺的是从山里打来的白草。男女住室都没有门窗,大风雪直扑洞内,常常醒来一身雪花。照明点的是黄蒿草绳,这种草绳易燃不易灭,山民们都会拧。后来乡里领导千方百计给弄了一壶煤油和几包火柴,各个洞里都点上了煤油灯,在那时就算是最“现代化”的了。

  记得第一天上山挖鱼鳞坑时,天寒地冻,一镢头砸下去地上直冒白烟,震得手裂血口子还未凿下几块冻土。有时干了一大晌还挖不成一个鱼鳞坑。这对我们几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来说,也真是个极大的考验。回到住处,胳膊疼得没处搁,我们便相互按摩揉搓活血止疼。张香、耿闪、苏东胳膊痛得睡不着觉,议论说,像这样挖法,谁知猴年马月才能把山治好?我便劝慰她们说:“一天挖一个,一年就是365个,人多力量大,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咱们只要团结一致,还怕治不好鸠山吗?咱们应该有‘治不好鸠山不下山’的志气”。

  全队还开展了劳动竞赛,掀起了互帮互学的热潮。这年冬,基建队在鸠山山头挖的鱼鳞坑横、竖、斜看都成行,在全乡树起了治理鸠山的样板。一场雨过后,每个鱼鳞坑里都积满了山水,像一面面镜子。余下的山水顺排水沟导入蓄水池,一点也没流到山下。来山顶参观的乡领导无不交口称赞,说我们基建队创造出了人间奇迹。

  1957年春,薛沟乡动员五百名后续治山大军开上鸠山治山工地,掀起了禹县治山治水运动的高潮。因为首先有了典型经验引路,二是落实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政策,农民们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施工进度大大加快。从1956冬到1957年春不足一年时间里,共挖鱼鳞坑23000多个,建成水平线、旱渠、谷坊、速成梯田等工程27项。这年夏季,鸠山连降8场暴雨,总降雨量达410公厘,治山工程经受住了汛期的考验,山上鱼鳞坑的没冲坏一个,截水沟水不漫槽,使1500多亩荒山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彻底改变了鸠山洪水漫山淌的面貌。

  过去,鸠山上从来没种过庄稼,这年却种上了大豆、南瓜、萝卜、辣椒、豆角、大葱等庄稼蔬菜。由于水不下山,使山下的农田免遭水土流失之害,每亩晚秋比同样土质的薛山增产16.5公斤。水土保持还提高了山下的水位,过去打井数丈不见潮土的地方竟打出了清澈的泉水,解决了山下村庄群众吃水难的问题。

  县委书记刁文同志带着各区、乡和县直干部到鸠山参观,看到满目葱翠的鸠山山头,十分高兴,和每一位基建队员亲切握手,号召全县干群向我们基建队学习。并在全县推广鸠山治理经验。我和苏得坡同志被评为甲等劳动模范并光荣出席了河南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我先后获得河南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河南省省妇联社会主义建设英模、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等十几项荣誉称号。并光荣地参加了建国十年人庆天安门观礼,曾多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接受苏联政府的邀请,随团到苏联参观访问。

  1958年冬,八一电影制片厂委派编创人员来到禹县鸠山找我采访,创作出电影文学剧本《江山多娇》,著名电影演员田华饰演的剧中主人公岳仙,就是以我的生活原型塑造的。为了演好角色,田华亲临俺家体验生活,和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之间结下了亲密无间的姐妹情谊,直到现在,我们还保持着联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