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奋斗路 启航新征程 > 开拓许昌

许昌地区的办社辅导团

时间:2021-03-31  来源:  作者:

  1955年10月30日,《河南日报》发表了《许昌地区的办社辅导团》一文,并加了编者按。按语指出:许昌地区的经验证明,组织办社辅导团是大规模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个好方法。这个方法,不但可以用之于建社,也可以用来推进巩固社的工作。我们希望各地研究推广这个方法。

  时隔不久,毛主席将这篇文章收入由他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加了编者按:这个经验很好,各地可以仿行。于是,河南全省各地以及外省的许多地、市纷纷到许昌参观、学习。许昌地区办社辅导团的方法,在全国得以推广,这对于当时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办社辅导团的产生

  1951年秋后,许昌地区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即鲁山县辛自修农业生产合作社。之后,全区各县相继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许昌地区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54年冬,全区15个县和3个市的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原来的2117个发展到7900个。老社的户数也有所增加,入社农民215320户,占全区的16.32%。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一是建社多,干部少。许多社的干部是刚从农民中推选出来的,缺乏领导管理经验,遇到问题不会处理,跟不上形势的需要,时间一长,干部和社员之间产生了矛盾和隔阂。二是在农业生产合作社解决“四评”(土地入股、牲口评价、农具入社、劳力评工)中存在遗留问题。三是劳动组织不健全,生产无计划,评工记分不合理。四是社员缺乏文化知识,不少农业社找不到合适的会计和记工员,账目不能及时建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影响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虽然原先各地也建立了不少“联社委员会”、“互助合作网”等组织,对解决当地农业社中的各种问题,确实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他们的范围、条件有限,解决不了远乡和互助合作薄弱地区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许昌地委决定以老社带新社,组织有经验的老社干部和积极分子,建立“办社辅导团”,帮助合作社基础薄弱的地区建立新社和巩固老社的工作,以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健康地发展。

二、办社辅导团的组织形式

  办社辅导团主要有三种。一是地委组织的办社辅导团。由地委农村工作部具体负责组织,成员是从合作化运动先进县区抽调的政治思想觉悟较高、有一定文化和工作能力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积极分子。他们首先在地委集中四天时间,学习“社章”和关于解决“四评”问题等文件,用党的政策武装思想,把办农业社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做好辅导报告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划分辅导小组。一个县抽调的社干部和社员为一个辅导分团,根据人员多少编成若干辅导小组(每组一般6人左右)。小组成员按照报告能力的强弱,男女性别的不同,职务(社长、会计、生产队长)的不同,以及各种类型人物(青年、老年、中农、贫农、土地多劳力少、劳力多土地少)的不同,进行适当搭配,以便解决问题。后由地委派人带领,分赴合作社基础较差的县进行巡回辅导。二是县委组织的办社辅导团。根据地委办社辅导团的形式,由县委农村工作部负责组织、培训和领导,到本县合作化较差的地区巡回辅导。三是区委组织的办社辅导团。由区委负责组织、培训和领导,解决本区内薄弱乡的问题。

  参加办社辅导团的成员,随着情况的变化,根据办社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而调换。以地委组织的两次办社辅导团为例,1954年冬,针对群众对建社的很多误解和顾虑,地委确定辅导团的主要任务是建社。地委除抽调老社干部外,还抽调一些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户的积极分子组成辅导团,以他们当初入社时的思想转变过程现身说教,介绍建社的经验和体会,教育、引导群众提高认识,打消顾虑,积极参加建社。1955年春和秋组织的辅导团,主要任务是帮助新建社巩固提高,搞好生产。针对当时许多新建社“四评”遗留问题较大,生产无计划,劳动组织混乱,账目未建或不清,评工记分不合理等情况,抽调老社思想觉悟高,有领导组织能力的男女正副社长、生产队长、会计等骨干,组成辅导团,用他们解决本社问题的亲身体会和经验,介绍办社的具体办法和搞好生产的经验,帮助新建社处理好遗留问题,建立起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帮助他们做好农业社的计划、劳动、管理等工作,使新社逐步走上正规生产的道路。

三、办社辅导团的活动方式

  办社辅导团的主要任务,是宣讲党对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及办社的具体经验,同时宣传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因此,辅导团成员思想端正、目的明确,在地委的领导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把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办社辅导团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大会报告结合小组座谈。首先由一个人作全面综合性的报告,然后再由其他人侧重某个方面或某个问题作补充发言,大会报告后组织群众分组讨论,辅导团成员深入到各小组,解决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的面大,活动的场所也很多。有的以区或工作片为单位组织,有的分类组织(如社长、生产队长、会计等),有的趁干部会或社干部培训班组织报告。二是说和做相结合,抓点带面。辅导团深入到一个社进行建社、巩固社等具体工作,取得经验后加以总结,把先进的经验推广到全区或工作片。有些地方,在点面结合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的互助合作网和会计网,经常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三是建立互助合作问事处。由当地社干部和群众书面或口头提问题,辅导团成员解答,有求必应,对症下药,随时解决问题。四是以老(社)带新(社),包教包学。老社骨干到新社针对不同问题具体帮助指导,新社干部到老社跟班学习,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55年秋,全地区大多数乡都树立了不同类型的老社先进典型,使群众学有榜样,干有目标,帮助和推进了农业社的发展和巩固。

  1954年冬和1955年春,许昌地区在地、县两级先后组织了9个办社辅导团、140个辅导小组。904名老社骨干分子参加了辅导团,在l058个乡中作报告,报告会4093场,座谈会4881次,听众达36万多人次。此外,还建立互助合作问事处45个,解答疑难问题2444件。这对全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办社辅导团的作用

  许昌地区办社辅导团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辅导团成员的现身说法,具体生动地向群众讲解党对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和办社的先进经验,并且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在帮助后进农业社制定生产计划、管理制度、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了走互助合作道路的信心。辅导团所到之处,不仅传授了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也帮助群众提高了思想认识。由于辅导团中有各种类型的农民,能现场讲述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思想转变过程,使有不同思想顾虑的群众受到了不同的教育。另外,辅导团的成员中,还有不少著名的劳动模范,他们见多识广,通过介绍外出观感,使广大群众看到了今天,也看到了未来。如1954年冬,地委组织的鲁山县办社辅导团,在商水县的一次巡回辅导中,著名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苏殿选,介绍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盛况;农业劳动模范、访苏农民代表、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辛自修,介绍了访苏观感和苏联农民的幸福生活;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张现五,介绍了参观北京的苏联展览馆情况。这对到会者启发教育很大,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办好社的信心。群众普遍反映,辅导团说的条条是路、句句称心,毛主席指的互助合作路,越走越光明。

  它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合作化大发展带来的社多干部少、领导经验不足的问题。以1955年春为例,地委和各县委就抽调823名老社骨干,组成127个辅导小组,先后到互助合作基础较差的地方进行辅导,不仅帮助他们恢复了生产,解决和处理了各种遗留问题,而且帮助200个社制定了社章、422个社建立了账目、8个社整编了劳动组织、529个社建立了生产责任制、501个社改进了评工记分办法,制订了生产计划,实行了小包工。

  它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运动的开展。办社辅导团成员,不仅有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而且也是生产能手、劳动模范,掌握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在帮助各社制定生产计划、整顿劳动组织的时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有力地促进了积肥、兴修水利、春耕备播和副业生产的开展。

  它提高了辅导团成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办社能力,为巩固合作社提供了有利条件。辅导团的成员虽然都是老社的骨干,有一定的办社经验和能力,但毕竟他们的政策水平还不是很高,往往会把处理本社问题的办法,当成一成不变的“定理”,到处生搬硬套。参加办社辅导团之后,通过进一步学习党对互助合作的方针、政策,加强相互间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克服了狭隘的经验主义。在帮助一些社处理具体问题的实践中,也丰富了知识,增强了自己的办社能力,学会了依照党的政策,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处理问题的本领。

  实践证明,辅导团是培养和锻炼办社骨干的学校,是发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办社的有效措施。许昌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稳步而健康的发展,是与这种老社带新社,先进帮后进的领导方法分不开的。办社辅导团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好经验。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