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奋斗路 启航新征程 > 开拓许昌

大办地方工业

时间:2021-03-31  来源:  作者: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主席提出了大办地方工业的构想。这一构想,是以他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根据的,他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建构在立足争取未来战争胜利的备战思想基础上的,考虑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要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上,他主张均匀分布,这样,即使在沿海或内地的一些地区沦陷,其他广大地区独立的工业体系仍然可以发挥作用,支援战争的胜利。在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上,主张全面开花,各地齐上马,全国大办工业,工农业并举。

  在这期间,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共建了200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效地缓解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状况,缩小了东西部差距,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遗留下来的畸形布局,使内地建立起了一批初具规模、行业较为齐全的工业基地。这些企业促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工业增长,也使全国经济布局得以均衡展开。

  许昌地区积极响应毛主席的指示。当时,各行各业兴大办企业的情况是这样的:

  在轻工业方面,1958至1962年,许昌地区新建了许昌玻璃厂和许昌、长葛、鄢陵、襄城县、许昌县等六个小型造纸厂,结束了许昌地区不产保温瓶、肥皂和机制纸的历史。同时,禹县扒村瓷厂、襄城县被服厂和七个县办小印刷厂相继投产。但是,由于管理混乱,加上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农业大幅度减产,原料无保证,因此,企业虽增加不少,但是产品产量低,质次价高销路不广。1962年,一轻企业有24个,比1957年增加18个,但总产值只有793.82万元,仅比1957年增加79.19万元,平均每年仅递增2.2%。

  在手工业方面,由于对手工业采取升级过渡、一平二调,一个会议,一夜之间,全区409个手工业生产社、组,大部分转为地方国营工厂,地、县(市)手工业管理机构和手工业联社被撤销,大量集体资财被平调。手工业生产按照国营模式办工厂,贪大求洋,一大二公产品趋向大型化,而人民群众需要的传统手工业产品和小商品被挤掉。分配制度由入股分红、自负盈亏、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变成了“铁饭碗”、“大锅饭”,严重挫伤了企业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使全区手工业生产受到了很大挫折。1962年全区手工业年产值为2729.7万元,比1957年下降28.9%。

  在纺织工业方面,1956年纺织工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由个体手工业逐渐过渡为公私合营企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企业增加到21个,分布在许昌市、许昌县、鄢陵、长葛、襄城等12个县(市),其中棉纺织企业14个、针织复制企业4个、麻纺2个、毛纺1个,职工5437人,总产值177万元,为国家上缴利润148万元。1961年通过贯彻《工业70条》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部分企业实行了关、停、退、转。经过调整,只保留了许昌市棉织厂、许昌市针织厂、长葛县毛纺长等5个企业。1966年以后,全民所有制企业恢复到7个。

  在化学工业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后,许昌地区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1958年10月,全区第一家化工企业---许昌市橡胶厂建立。这一年,化工行业共建立了3个工厂。职工总数587人,固定资产1.6万元。新建的化工厂,规模小,产品不固定,手工操作,土法土产,经济效益很低。

  在煤炭工业方面,解放后,许昌地区煤炭工业发展迅速。1958年大跃进,地方国营煤矿和集体煤矿发展很快,到1959年,原煤产量高达147032万吨。

  在电力工业方面,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全区发电量增长了7.1倍。1957年,许昌市开始筹建许昌电厂。1958年8月,第一台750千瓦发电机组正式发电。1960年至1961年间,许昌电厂又扩建了2号、3号机组,新建了长葛1500千瓦发电厂,发电量增加,电力供应充足。但在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工业生产开工不足,用电量下降,电力供需之间暂时处于供过于求的不正常状态。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