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奋斗路 启航新征程 > 开拓许昌

东韩人学习杨水才精神

时间:2021-03-31  来源:  作者:

  1969年7月1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为标题,播发了许昌县桂村公社水道杨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杨水才事迹的通讯。各省(市、区)的报纸、电台都迅速进行了转载、转播。7月31日,《人民日报》又以《为人民鞠躬尽瘁》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顿时,全国掀起了学习杨水才精神的热潮,这一热潮在许昌地区许昌县东韩村引起了强烈反响,从而掀起了东韩村广大群众向杨水才学习的热潮。人们纷纷说:我们和水才的家乡---水道杨相距这么近,都是穷岗缺水的旱薄地,自然条件基本相同,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我们为什么还是远近有名的“三类队”、“落后村”、“光棍村”? 他们为什么能挖塘治岗,很快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我们为什么解放20多年来还是老样子呢? 他们为什么户户有余粮,集体有储备,对国家贡献大,我们村为什么集体空,社员穷,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仍然过“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的苦日子呢?我们能不能把头上贫穷落后的帽子摘掉,过上富裕的生活? 于是,大家的思想活跃起来,情绪高昂起来,纷纷要求要学习水道杨的做法,把杨水才精神请到自己村里来,坚决改变全村的落后面貌。从此,就出现了东韩村人“八进八出”水道杨,学习杨水才精神的动人事迹。

  一进一出水道杨,水才墓前哭断肠。东韩村与水道杨相邻,第一次到水道杨参观学习的东韩村人,大多数是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贫苦农民。他们听了杨水才的事迹介绍后,触动很大,尤其是听了杨水才的苦难家史,大大地激发了阶级感情,联想自己的过去,引发了痛苦的回忆。他们在水才墓前诉说了与水才相似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苦难生活遭遇。1942年遭遇自然灾害,村里活活饿死了70多口,外出逃荒要饭的有10余户,卖儿卖女的4户,饿死绝门的4户。真是朱门酒肉臭,屋有饿死骨!在那人吃人的黑暗社会里,哪有穷人的活路呀!忆苦使大家在痛哭中猛醒,纷纷议论说:旧社会我们老百姓有力使不上,受穷没法;新社会有党的领导,自己不努力创业,再忍受贫穷,那就不应该,更对不起党。因此一致表示要挥泪继承水才志,誓把家乡变个样!

  二进二出水道杨,学习水才挖坑塘。东韩村的地势不好,人畜吃水贵似油,种庄稼更是望天收。不解决水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农业的发展问题。带着要解决水的问题,东韩村民第二次到水道杨学习杨水才挖塘找水的经验。按照杨水才“两岗夹一洼,岗顶水源差,要找水源处,村头沟嘴挖”的口诀,组织有经验的老农在村周围进行巡查,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后确定了在村西南头沟嘴处为挖坑塘的最佳位置。他们从人少家底薄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驻队干部的帮助指导下,决定开挖一亩大的坑塘。1969年冬的一天,参加开挖坑塘的社员们带着架子车和相关工具等待开工令下。当听到开工的号令后,社员们便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从此,打响了向大自然宣战的第一炮。由于方法对,干劲大,工程进度很快,不到一个月就把坑塘往下挖了六七米深。当坑塘挖到十多米深时,拉车出土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工程进度越来越慢。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劳动情绪,大家适时召开“诸葛亮”会,发动群众想办法,提高工效,加快进度。人多智谋广,东韩村的几个领头人创造出了一种快速提土法。就是在坑塘外的一定边沿处,栽上一根大木桩,在木桩的一定位置上,装上一个用槽钢焊接好的带有轴承的大圆盘,用钢丝绳按一定尺寸把两辆上下的架子车连在钢丝绳的两端,把坑内的架子车装好土后,在坑塘上边的空架子车上坐上六个人,往坑塘坠滑,坑内的重土车随之升上坑沿,有人接车倒土后,坐上空车滑下坑塘,又把重土车带上来,这样上下循环,不仅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工效三倍多。这一改革的成功,大大加快了挖塘工程进度。一天上午,社员们突然挖出了一个大泉眼,水象喷泉一样向外喷发,工地上沸腾了,一见到挖出水了,大家非常高兴,干劲更大了。一边接上抽水机抽水,一边继续深挖,一直挖到水抽不及,人无法再挖时才停工了。竣工后,坑塘深2l米多,水深7米多。1970年夏天,旱情严重,麦收后抢种晚秋,坑塘的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利用坑塘的水及时点种了玉米等晚秋作物,当年秋季就获得了好收成,玉米棒子长得喜欢人,社员们风趣地说:我们学了水才,得到了“水财”!

  三进三出水道杨,修渠引水上东岗。东韩人挖塘找水成功后,他们担挑不换肩,走路不停步,勇往直前,抓紧时间搞引水上岗。东韩村老中青十几个社员,到水道杨学习杨水才怎样搞引水上岗的实践经验,到东西两岗实地参观了“土台之上修硬渠,深沟之下建暗道”的分级提灌作法。他们表示,杨水才能干的事,我们跟着学,不管有多大的困难,要把水引上东岗去!从坑塘到东岗需要搞三级提灌,总长度300多米。要完成这项工程,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队里没钱买砖头、水泥等所需物资,村里召开社员大会,把引水上岗的困难讲给大家,党员干部带头把自己准备盖房子的砖头先借给队里用。在他们的带动下,有钱拿钱,有砖献砖,使缺钱少物的问题顺利得以解决。接着,组织修渠专业队,大干了五个多月,把引水上岗的明渠暗道建成了,同时又多方筹集资金购买了抽水机械,社员们第一次看到了坑塘的清水按照人的意志流上了东岗,把千百年来的干旱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大家开心地笑了!

  四进四出水道杨,合并地块治高岗。东韩村的地形复杂,地块名称很多,这是老祖宗给遗留下来的。有“老龙腰”、“搭拉头”、“鳖盖地”、“磙坡地”等等,岗岗岭岭,高低不平,地块又非常零碎,根本无法用大型机械耕种,土地不平整,有水也浇不成。一遇天下大雨,岗水从高向低流,把土地冲得沟沟壑壑,把庄稼冲得东倒西歪,露着“骨头”。岗上的土、肥顺水穿街而过,流入村西头的两个约10亩大的坑里。一到冬天,水干淤泥现,群众担的担,抬的抬,拉的拉,把从大田地里冲回来的肥、土拉回家积成肥,来年艰难地爬坡上岗把冲下的土、肥再送到田地里,到了夏天一遇岗水又连土带肥冲回了西大坑“老家”。这样的恶性循环和无效劳动,谁也说不清楚延续了几朝几代几辈子! 象这样的穷岗恶水不彻底治理能丰收吗? 农业合作化后,也搞了一些打堰帮埂、修修补补、小打小闹的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始终没有解决土地冲刷、水土流失的根本问题。因此,他们四进水道杨,学习杨水才治岗改土夺丰收的经验。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把高岗治理好,要比挖一个坑塘的任务大好几倍,需要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干劲,更长的时间,才能把400多亩地治理好。在驻队干部的帮助下,他们制定了轮作腾茬,治岗深翻,平整改土的四年规划。“干部不领,水牛跳井”。治岗工程一开始,东韩村人像挖坑塘一样,在地里安营扎寨,吃住在东岗上。这是无声的命令,社员们看到他下了这样大的决心,都豁出去了,有架子车的拉车,没车的用篮子担,用筐抬,白天干,晚上加班干,那真是白天红旗招展,晚上灯火通明。大年初一,人家是迎神祭灶放鞭炮,东韩人是挥锨挖土治岗忙。驻队干部为了东韩村的治岗治水两个春节都没有回家同家人团聚,而是和东韩村人一起坚持拼搏。有的一进驻东韩,由于水土不服,得了慢性肚疼病一直不好,但仍然坚持工作,和社员们一起劳动。社员们说领导们把心都掏给咱了,挖坑塘带头干,混身是泥,治岗平地走在前,满身是土,身体越来越显得消瘦!在干部们的带动下,社员们你追我赶,明争暗赛,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动人场面处处可见。在治岗活动中,东韩人根据不同地形,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法。对老龙腰地,拦腰把它斩断,分段治理;对鳖盖地采取了中心开花的办法,把中心的土向四边拉,改造成有边有沿“不漏汤”的方块田;对搭拉地、磙坡地,用起高垫低的办法,加厚地头埂,把它改造成了水平梯田,能合并的地块尽量合并成大块地进行综合治理。东南岗上有几十亩砂礓地,活土层很薄,种不成庄稼,对这种地,采取了“挖心破腹大开膛”的办法,进行改造。经过一千多天的苦战,对原来50多块奇形怪状的400多亩零星地块,来了一次“大革命”,动了一次“大手术”,合并治理成了路有边、地有埂、能机耕、能灌溉的10块地,把过去旱也遭灾、涝也遭灾的三跑(跑水、跑土、跑肥)田,变成了三保(保土、保水、保肥)田、海绵(肥沃)地,东韩的土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象群众说得那样:高岗低了头,水向岗上流,学习杨水才,旱涝保丰收!

  五进五出水道杨,平沟开荒多打粮。东韩村、西韩村,总称韩庙沟,属一个大队。因为两村之间有一条人来车往约一公里长的深沟,沟西端有座韩庙,所以称韩庙沟。东韩村由于岗高、雨水冲得厉害,形成的沟特别多,村周围东西南北都有沟,不走人的称为荒沟,能走人的称为“大路沟”。全村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沟壑有九条,最长的西荒沟约1000米,九条沟总长度约3000米。沟宽平均10米左右,沟深平均4米左右,沟沿上杂草丛生,沟多坡陡难行走,是东韩的特色。俗话说:东韩路沟多,出门就爬坡,重车上坡难,回来使坐坡。沟多坡陡,一下雨就没法出门,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他们在治岗平地时,对一些地头沟就进行了综合治理,对几条荒沟进行了专门治理。首先把通往外村的主干路沟一律填平,把路改到平地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干,不仅改变了路的位置和走向,方便了行路人,而且大大减轻了群众送肥、拉运庄稼的劳动强度,同时又开荒造田10多亩,一年额外收入几千斤粮食。这真是与地斗其乐无穷,改造大自然、造福老百姓、福及子孙后代的大好事。

  六进六出水道杨,植树造林绿化岗。东韩村人在学习杨水才治岗平地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岗上和地头路边的绿化问题。他们水道杨的田间、地头和路边到处生长着各种树木,枝繁叶茂,有名副其实的“桐树路”、“柿树沟”、“桃花岗”,东韩人打心眼里敬佩杨水才的精神、思路和水道杨群众的做法。决心向他们学习,搞好自己的绿化。首先建立了一亩多大的苗圃基地,由专人管理,发动群众和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采集桐树根和其他树种,走自育自种的路子,经过精心管理,以桐树为主的各种树苗长势喜人。开始绿化时,东韩人首先在东岗平整治理好的地边埂和大路两边栽上了学习杨水才后的第一批桐树。为了让子孙后代都学习杨水才精神,东韩人把从坑塘到村头修建的一条路起名“水才路”,在路两边栽上了水道杨赠送的一百棵毛白杨树。随着治岗改土、植树造林任务的完成,几条桐树路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把过去的秃岗荒沟变成了“绿色银行”。十几年过去了,先后有几百棵桐树采伐更新,给东韩人民创造了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

  七进七出水道杨,学习水才缴公粮。起初,由于东韩村穷,缴不上公粮,各方面都落后,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总有一种与人比矮一节的感觉。因此,就有人形容:东韩村人到公社开会不带本,挎根钢笔没有水,进场老靠墙角坐,不是瞌睡就栽嘴。通过学习杨水才,东韩人就象换了一个样,不知疲倦,混身是劲,发扬杨水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苦战了整整五个冬春,架子车拉坏了几十辆,里外胎拉坏了上百条,铁锨等工具用坏上百把,搬动土方数万方,他们的双手磨出了大血泡,又变成了老茧子,肩膀压肿磨破,又变成了黑血疙瘩,腿使肿了,脚后跟裂的口子一个挨一个,没人叫苦,没人退缩。五年的经历中,他们没有睡过囫囵觉,不是起五更,就是熬半夜。家有病人顾不上照顾,自己有病忍着干,风刮日晒,脸晒得黑油油的。可是,他们学习英雄,听党的话,懂得只有苦干,才能改变一切。经过大干苦干加实干,人变地变产量变,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原来全年两季亩产只能收成150多市斤粮食的地里,变成只小麦一季儿就能亩产收成500多斤,一跃单季跨上“纲要”(当时国家制定的粮食产量指标,黄河以北每亩年产200公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250公斤,长江以南400公斤为跨纲要,即为高产),从此摘掉了缴不上公粮的穷队帽子。他们这次到水道杨参观学习的人比第一次还多。在水才墓前象宣誓一样说:我们学习了您的精神,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条件,农业获得了大丰收。我们丰收不忘国家,发扬您胸怀全局,大公无私的精神,要一季超额完成全年的公粮上缴任务。大家又一次受到了杨水才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那以后,每次缴公粮,东韩人都象过年一样高兴,把晒干扬净,又经过人工筛选,拣去砂礓等杂质的上等小麦,装车运往国家粮库,粮车上总是插着“丰收不忘国家”、“多缴粮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向杨水才学习”的小红旗和标语,缴粮车队昂首阔步向着国家粮库进发!

  八进八出水道杨,学习水才路更长。东韩村是靠学习杨水才发了家的,中央、省、地、县的新闻单位曾多次报道过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学习杨水才战天斗地的年代里,东韩人被称为“活着的杨水才”,他们不计名利,一心为公,塌实肯干。东韩村先后荣获地区、县、公社先进单位,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单位”等光荣称号。在学习杨水才精神的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老愚公”、“活雷锋”、“铁姑娘”、“红妈妈”、“硬骨头民兵”、“红小兵”等先进人物或代表,他们先后到许昌县、许昌地区上千人的三级干部扩大会议上作学习杨水才事迹的报告。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语言朴实生动,事迹感人肺腑,给到会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曾多次被请到长葛、舞阳、宝丰、叶县、郾城等县作学习杨水才事迹的报告。干部和社员群众到东韩参观的很多,一天最多达1500多人。东韩成了许昌地区发扬杨水才精神,改变落后面貌的一面旗帜,也改变了附近群众对东韩人的看法,过去那种“东韩人,没出息,(贫穷)有闺女也不和他做亲戚”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改变,上门提亲的人多了,村里的光棍汉先后都喜结良缘,又得贵子,真是人财两旺喜临门啊!

  东韩人并不满足于学习杨水才以后所取得的成绩,继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使杨水才的精神更加发扬光大。通过学习杨水才精神,东韩村的党员干部们认为:杨水才精神的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干革命;杨水才精神给水道杨带来了财富,给东韩村带来了财富,也给全社会带来了财富,全社会需要杨水才精神;学习杨水才要结合实际学,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边学边干,成效就显著;杨水才精神今天能用,明天能用,后天照样能用,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永远放光芒!杨水才继承和发扬了党的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