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涵】
听党指挥,坚定信念;
坚忍不拔,英勇果敢;
顾全大局,相忍为国;
内外团结,众志成城;
步调一致,纪律严明。
(出自《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3期《新四军的由来和铁军精神》一文)
【精神解读】
新四军的由来和铁军精神
新四军来自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他们继承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在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孕育和铸造了铁军精神。
听党指挥,坚定信念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高举团结抗日大旗,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全面抗战路线,贯彻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极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皖南事变后,被囚于上饶集中营的官兵们,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坚忍不拔,英勇果敢
新四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敌人顽强斗争,奋力杀敌,涌现了大量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刘老庄82烈士便是最典型的事例。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为掩护部队主力转移,在淮阴刘老庄与十多倍于己的日军精锐部队激战12小时,击溃敌人五次冲锋,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敌人进行肉搏拼杀,毙伤敌170余人,全连82人全部英勇牺牲。朱德称赞他们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陈毅誉之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
顾全大局,相忍为国
新四军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顾全大局。周恩来对新四军发展方向,提出了三个原则:“(1)哪个地方空虚,我们就向哪里发展;(2)哪个地方危险,我们就到那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区域;(3)哪个地方只有敌人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我们就向那里发展。这样可以减少摩擦,利于抗战。”
内外团结,众志成城
新四军内部的官兵之间,上下平等,平时团结友爱,战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项英一向生活俭朴,不吃“小灶”吃“大灶”,与大家同甘共苦。他领的津贴费只区区数元,与普通指战员几乎相当。为招待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他拿出自己的津贴费3元,叫伙房买几个菜,在军中传为佳话。
步调一致,纪律严明
新四军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全军上下始终如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决定撤出长江以南的苏浙军区和第七师,仅七天时间,45000人全部撤出。新四军第五师和中原军区,以5万兵力牵制了国民党的30万兵力达半年之久,有力地支援了华北、华东和东北战场。全面内战爆发后,各路部队又密切配合,一举突出重围,粉碎了蒋介石要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的梦想。
【铁军和铁军精神的历史渊源】
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被称为“铁军”,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铸就的革命精神,又被称为“铁军精神”。那么,“铁军”和“铁军精神”的由来和历史渊源是怎样的呢?
从《新四军军歌》谈起
要知道铁军和铁军精神的由来和历史渊源,就要从庄严雄壮、节奏有力的《新四军军歌》谈起。《新四军军歌》诞生于1939年。那年2月23日,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到达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24日,新四军举行联欢晚会,欢迎周副恩来,会场设在军部大礼堂(陈家祠堂)。会场上气氛活跃,热闹非凡,各单位之间互相拉歌,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从江南前线回来的陈毅也被大家拉出来唱歌。陈毅作为周恩来留法勤工俭学的老同学、老战友,毫不推辞地用法语高唱一曲《马赛曲》:“前进,前进,祖国的儿女,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的祖国鲜血遍地……我们在神圣的祖国面前,发誓向敌人复仇;我们渴望珍贵的自由,决心要为之而战斗……”激昂慷慨的歌声以及战士们的掌声,把晚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马赛曲》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创作于1792年奥、普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危机形势下,表达了法国人民争民主、反暴政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情。
但是,我们自己的《马赛曲》呢?什么时候才能有一首自己的军歌呢?一些新四军指战员不由自主地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引起了军部首长的关注。在军部首长们的讨论会上,大家提出应创作一首军歌,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振奋全军。在场的周恩来微笑着说:“我们这里就有诗人嘛!”他的目光移向陈毅。有人心领神会地大声提议说:“对,陈司令,你就写首歌词吧。”陈毅慨然答应了大家的热情要求。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尽管战务繁忙,他仍利用作战间隙抓紧对歌词进行构思。在歌词中,他写了新四军继承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和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前后10余年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写了新四军的政治信仰、作战方针、军民关系等等,歌词共有3段,35行,名曰《十年》。4月上旬歌词被送到军部,之后,在项英主持下,军部组织力量对歌词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叶挺、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朱镜我等都提出了修改意见,认为应该突出东进抗日和向敌后发展的思想。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陈毅于5月份对歌词又再次进行修改。经过集体讨论并加工修改后的军歌歌词终于定稿,名为《新四军军歌》,发表在《抗敌》杂志上。
军歌歌词定稿后,军部决定由刚到云岭军部不久的作曲家何士德谱曲。何士德接到《新四军军歌》歌词后,将全部心思都沉浸于为军歌的谱曲上。他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歌词,在激情中寻找着旋律。第一稿他用的是民歌风格。曲调优美流畅,朗朗上口,但不够雄壮,劲头不足,没有表现出新四军一往无前的进军气魄和英雄气概。于是,他又推倒重来,改为进行曲。经过一遍又一遍地试唱,一次又一次地修改,直到自己满意,可以请军部首长来检验为止。7月1日,一个晴朗的早晨,文化队试唱军歌的队员放开了嘹亮的歌喉。项英、袁国平、周子昆、冯达飞等10多位首长,个个正襟端坐,聚精会神,洗耳恭听。雄浑壮阔、节奏有力的进行曲随着何士德的指挥奔泻而出!当“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反复两遍,音阶一遍比一遍高,一遍比一遍强,象征着新四军将士正一往无前、所向披靡地向前挺进时,首长们热烈的掌声响起来了,同时宣布:《新四军军歌》立即在全军教唱,并在《抗敌报》上刊登。从此,《新四军军歌》激励着广大指战员,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冲锋陷阵,浴血杀敌。
然而,《新四军军歌》中所唱的“铁的新四军”(简称铁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历史渊源关系
《新四军军歌》中唱到:“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显然,铁军和铁军精神与北伐战争以及北伐战争中的革命军队有着不解之缘。
上个世纪20年代前期,由于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屡遭挫折的孙中山,看到了民主革命的出路。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他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而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共产党人参与创办黄埔军校、组织国民革命军。1924年11月,刚从欧洲归国不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的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在取得孙中山同意之后,从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部分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作为骨干,组建了“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铁甲车队有150余人,装备有铁甲车、机关枪及长短枪,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组建、领导、指挥的最早的一支革命武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壮大共产党的武装力量,1925年11月,时任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长的周恩来,决定创建一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于是以铁甲车队为基础,从黄埔军校抽调一批共产党员做骨干,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初建时约2000余人,叶挺担任团长。这是由我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化军队。
国共两党合作后,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斗争和各方面的准备,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所辖叶挺独立团等部作为先遣部队,自广东、广西出师援助被吴佩孚击败而退守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所部,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独立团一出师,便立下引人注目的战功,将敌完全击退。北伐军初战告捷,稳定了湖南战局,打开了向北进军的通道。7月11日,北伐军进占长沙,8月19日占领平江,22日占领岳州,随即进入湖北。
吴佩孚看到北伐军有直捣武汉之势,急调在北方进攻国民军的直系主力南下,并在地形险要的汀泗桥一线布防。8月26日,国民革命军第四、第七军向汀泗桥发起总攻。敌军凭险固守,战斗异常激烈。斗志旺盛的北伐军一鼓作气,在8月27日攻下汀泗桥,打开了通向武汉的南大门。吴佩孚气急败坏,亲自率领南下的直系主力赶向咸宁增援。叶挺独立团在攻克汀泗桥的苦战之后未经休息,抓住战机,乘胜追击,赶在直系主力到达之前,一举占领咸宁城,敌向贺胜桥溃逃。
8月30日中午12时,第四军、第七军再次攻占贺胜桥,击溃吴佩孚主力,打破了吴佩孚死守贺胜桥以保武汉的计划。接着,国民革命军挥师武汉。在攻城时,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表现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叶挺独立团中,第一营从营长开始,连长、排长都留下“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牺牲”的遗书,抱着献身的决心上阵。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18位排以上干部,均为共产党员。一营营长曹渊也头部中弹阵亡。
由于叶挺独立团全体官兵在攻城战斗中表现出了无比坚强的革命精神和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终于率先攻入武昌城。战后,独立团党支部决定在武昌洪山修建攻城官兵烈士墓,安葬曹渊等191名在历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墓碑上镌刻着“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等名句。特别是后一句可以说是首次出现了“铁军”的尊称。
北伐军攻占武昌后,由于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战功卓著,1927年1月,这个团所在的第四军荣获人民群众赠送的“铁军”盾。叶挺对独立团的将士们说:“我们为什么能够建立这样的伟大的战功呢?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独立团是共产党的军队,因为有了共产党,我们才能成为铁军。”叶挺把“铁军”荣誉的获得,归功于共产党。这既符合历史实际,符合叶挺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铁军精神的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在抗日战争初期,叶挺建议把改编的南方红军游击队命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其目的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