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涵】
不怕牺牲、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万众一心、敢于胜利;
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展现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民族的解放展现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出自2004年8月15日李长春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的讲话
【精神解读】
以巍巍太行为依托的晋冀鲁豫边区是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创建倾注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凝聚了八路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百折不饶、浴血奋战、不怕困难、团结御侮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因此,太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集中展现。
太行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当中华民族又一次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时,是共产党、八路军发动、组织、武装民众奋起抗击,救亡图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和阴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华北沦陷、民族危难、国民党节节溃退的紧急关头,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身而出,毅然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太行山上点燃了抗日烽火,建立起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并很快通过发动、组织、武装人民群众,将根据地扩展到河北、山东,使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正是共产党唤醒了民众,引导他们拿起大刀、长矛、锄头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保家卫国,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
太行精神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形成的军民一家、鱼水依存、并肩作战、百折不挠、艰苦朴素的团结精神。
太行根据地的创建,八路军是其中的钢骨,当地人民群众是浇铸钢骨的水泥。共产党、八路军之所以能在四面受敌、前狼后虎、围攻扫荡不断的恶劣环境下生存发展为敌后不可抗拒的力量,最关键的是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共产党善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为了民族生存,不当亡国奴,老年人、青壮年、妇女、儿童都组织起来,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在根据地,共产党实行了解放妇女、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等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把农民引向进步和幸福,这是以往历史上没有的,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八路军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根据地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太行精神是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民本精神,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克服一切困难、无私奉献的爱民精神。
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不仅以英勇善战著名,更以爱民言行被老百姓称道;八路军走到那里,就把铁的纪律带到那里,也把好事做到那里。八路军在行军打仗时往往露宿,不打扰当地群众。平时住在老百姓家,总是帮助群众挑水、扫地、种田。偶尔碰坏个碗,走时就悄悄地把钱放在碗底或压在炕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执行的一丝不苟。在根据地,军民更是一家亲。八路军给灾民发贷款,给病人看病,给妇女接产。太行根据地为减轻群众负担,大力发展集市贸易,鼓励发展小商品经济,实行统一累进税、整理村财政、反贪污浪费等,把人民利益真正放在了第一位。
平型关战役
抗日战争中,由于“山西王”阎锡山判断失误,日军连续拿下山西多处要地,气焰嚣张。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布下口袋阵伏击日军,歼灭1000多名日军。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振奋了全国人心,加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忻口会战
1937年10月上旬,国民党军放弃内长城防线,企图集中兵力在忻口与敌决战之际,毛泽东于10月6日致电周恩来(在太原)、朱德和彭德怀,指示八路军要在敌之侧翼和后方积极打击与牵制敌人,配合友军保卫忻口。
百团大战
1940年的夏秋,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八路军迅猛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日本在加紧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活动的同时,把进攻的矛头重点指向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实行“囚笼政策”加紧推行“肃正建设计划”,企图分割、封锁、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为粉碎华北日军的全面进攻,争取华北抗日战局更有利的发展,遏制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倾向,并影响全国抗战局势的好转,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决定集中八路军第120师、第129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以破坏华北敌占交通线和据点为重点发起大规模进攻战役。
黄崖洞保卫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作战中多以游击战为主,在有利条件下也打一些运动战,但打阵地战特别是阵地防御战的次数比较少见。不过,在1941年冬季,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为了保卫黄崖洞(又称黄烟洞)兵工厂,却打了一次成功的阵地防御战,即黄崖洞保卫战。这也是整个八年抗战期间,八路军打的一次非常著名的阵地防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