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奋斗路 启航新征程 > 革命精神

看一位老人的农机人生,回忆许昌国营农场的年代……

时间:2021-03-31  来源:  作者:

  我们家的老邻居王相村老人是许昌市农场的一名老职工、老党员、老干部,人称“三老”。他19岁参加工作,如今84岁了,依然生活在农场,住在低矮破旧的瓦房里。

  麦收前夕,我去探望王叔,看见他家门前有两棵椿树,一高一矮,不由好奇地问他老伴儿:“老谢姨,这两棵椿树咋一大一小,不一样?”老谢姨回答:“一样的。它俩一般大,都是从老地方移来的。”王叔接着说:“这两棵椿树是我和恁老谢姨结婚时来农场,从王洛老家移来的。我走哪儿它们就跟哪儿,可有年头儿了!”说来也巧,王叔和谢姨年纪也一般大,两人相濡以沫,共同在农场生活了几十年,多像这两棵扎根在农场的老椿树啊!

  王叔是许昌市农场的农机工程师,1956年服从国家分配来到这块黑土地上,从一名拖拉机手干起,逐渐成长为车长、机务队队长、农机管理负责人,一干就是43年,直到退休。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农场这块他热爱与眷恋的土地。

  当年邻里住着,还是小学生的我记得王叔几乎整天一身工作服、一顶工作帽。入冬,只要麦子一开播,他就天天跟在播种机后面检查播种质量,指挥调整播种深度、车速。麦收了,他又跃身登上收割机,同职工们一起顶烈日、战高温,昼夜不停地抢收麦子,常常是粉尘满身满脸、汗流浃背。农场地块大,一块地少则几百亩,多则上千亩,一忙就要很久,可他从不叫苦说累,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机械出故障了,他带头检查维修,常常弄得油污满手。他科班出身,专业稔熟,农场的每台车辆,车辆的每个零部件,他都了如指掌。那些年,他不知为农场和周边培养了多少农机人才,带出来的徒弟全都顶呱呱。

  王叔聪明好学、勤于钻研、爱动脑筋,善于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记得他和别人一起为改造农场盐碱地研制出两铧重型深耕犁,耕深由原来的25厘米提高到几十厘米,为改良土壤、建设丰产田立下了汗马功劳;记得他研制的悬挂开沟独犁,耕深超过1米,解决了开挖农田地边沟全靠人力既费时又费力的大问题,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还记得他参与研制的磷肥撒施机,把肥料撒得又匀又快,再不让职工为撒肥吃苦受累;更记得他制造的电动麦秸上垛机,电闸一合,麦秸便轻松飞往高处,让农场的麦秸垛垛得又高又大,再不让职工为垛麦秸犯愁作难。

  在王叔家,我看到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的东西红彤彤的。我问老谢姨:“这里面装的啥啊?”“啥,这可是恁王叔的宝贝。”打开一看,好家伙,证书、奖章、奖牌等一大堆。我数了数,证书足有几十本,沉甸甸的奖章、奖牌有两枚,一个国家级的,一个省级的。难怪王叔宝贝似的放着。

  与王叔交谈,只要一说起农场,他就会提到农业机械化,一说到农业机械化,他必说农业机械标准化管理。在他心中,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桥梁,而农业机械标准化管理是农业机械化的命根子。他认真地对我说:“如果搞好了,可以让农机具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服好务。要是搞砸了,那就只能等着砸锅卖铁了。”我问他为啥?他接着说:“就说咱农场吧,自1976年开始实施国家农垦部颁发的《农机管理标准化条例》,所有农机车辆一律实行农机合一、单车核算、自负盈亏、标准化管理模式。车辆使用权归车长,除按车辆成本上缴折旧费外,所有油料、维修、材料、管理、人员工资等费用一律摊入成本核算。机车为生产服务都有收费标准,如犁一亩地多少钱。作业完毕,生产单位负责人出具验收单,年终依此作为核算凭证。只要符合优质高效、低成本、安全生产、超额完成任务等四项指标,车组年终就能从盈利中获得奖励。这个条例实施之后,咱农场的机械化程度、机械化利用率都超过了95%,犁地、耙地、播种、施肥、打药、灌溉、收割、晒场、扬场、上垛、入仓几乎全部实现机械化,安全生产百分之百。咱农场也一跃成为全省农业机械化推广使用与农机标准化管理的典范,1984年被评为农机标准化管理先进单位,是全省农垦战线唯一在全国农机标准化管理会议上受到表彰的。金灿灿的奖牌、奖杯,是咱许昌市农场农业机械化管理得到的最高奖励和荣誉呀!”

  王叔有些激动。是呀,能不激动吗?这些不但是许昌市农场的荣耀,而且是王叔一生在农机实践、农机管理上的付出与骄傲啊!

  “你再看看现在,个人弄台车,油买回来就用,也不沉淀去杂,天长日久,磨损加快,维修贴钱,寿命缩短,得不偿失。”王叔深为当下农机标准化管理的不足忧虑。当谈到农场初建时的艰难与不易时,他盯着我说:“人是要有点儿精神的,你知道咱农场的精神是啥?”我一时无语。“是以场为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孩子,你是在咱农场长大的人,一定要记住呀!”是的,好的精神、好的传统,啥时候都不能忘、不能丢,要一代代传下去。

  要分别了,王叔送我到路边,望着眼前即将收割的金色麦田对我说:“我这辈子最爱听拖拉机声、收割机声,听着我睡得安稳。我哪儿也不去了,就在这儿了!”老人家说得既舒心又从容。

  (作者:吴爱民,许昌市畜牧局退休,高级技师,文史爱好者,作品屡见报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