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领袖足迹

回良玉视察许昌

时间:2019-09-11  来源:  作者:

2003年4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第一次视察许昌。

 

2003年4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莅临许昌,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明义等和市委书记刘春良、市长毛万春等的陪同下,视察了许昌的优质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与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

4月9日下午,回良玉来到鄢陵县视察3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的建设情况。在一个桧柏艺术园里,回良玉向花农询问了花木的种植和收入情况。回良玉问:“种植花木多少年了?有多少种树木?销售情况怎么样?带动了多少户共同致富?……”花农一一作答。当得知鄢陵县近几年大力进行农业机构调整,发展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0万亩,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时,回良玉说:“花木产业是个大产业、优势产业,市场大得很,而且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前景更广阔,将这个产业搞好了,对农民的增收是件大好事!”随后,回良玉还视察了锦华花木有限公司的苗木培育基地、陈化店镇、大马乡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

视察结束后,回良玉当晚召开了听取汇报会。市领导刘春良、毛万春、王金怀等参加了会议。听取刘春良、毛万春的汇报后,回良玉勉励许昌要大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他说,来河南调研的第一站,就来到了许昌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看了鄢陵县的花卉苗木系列栽培,很受鼓舞和激励。就农村经济发展而言,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很有特点,很有成效。特色之魂在于“特”,什么叫“特”?唯我独有为特,唯我独优为特,产量为我最多为特,品种为我最全为特,质量为我最高为特,价格竞争力唯我最强为特。一定要围绕特色,突出特色调结构,有特色才有知名度、才有效益、才有市场。许昌介绍的抓“结构型”增收、抓“带动型”增收、抓“非农型”增收、抓“科技型”增收、抓“政策型”增收五个方面都很有特点,都与发展特色经济有关。现在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已经走出了一条路子,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花卉苗木产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产业,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市场需求很大。希望许昌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使农业增效,使农民增收,使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使农村繁荣,在全省乃至全国做出榜样。

4月10日上午,下着小雨,回良玉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到河南黄河实业集团公司,深入车间了解情况,与职工攀谈,并听取了汇报。了解到黄河实业集团是由最初一个投资仅3000元的民营小厂起步,发展到如今集科、工、贸为一体,世界金刚石制品企业三强时,回良玉称赞企业为民族争了光,在中原大地上创造了奇迹。他同时勉励民营企业家要牢记“两个务必”,在思想上务必要有危机感,在质量上、品牌上务必要瞄准最高和最强,要在世界上争取一流、争取霸主地位。随后,回良玉又视察了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骆驼鞋业有限公司。

下午,回良玉和各县(市、区)委书记,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就“三农”问题进行了座谈。听取发言后,回良玉向参加会议的乡镇干部表达了谢意。他说,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单位。在乡镇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工作很辛苦。既需要很高的政治觉悟,又要有富民的本领;既需要有奉献精神,又需要很强的政策观念。我们国家的形势很好,除了中央的领导,党的政策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乡镇干部勤奋努力、开拓进取取得的。

回良玉指出,农村、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给我们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同时也激发了农村的变革,促进了农村各方面的变化。要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许昌有5项工作,或者说5条措施做得很好。第一是抓调整;第二是抓产业;第三是抓非农产业;第四是抓劳动力转移;第五是抓改革。农民增收抓什么,许昌的经验有这5条。回良玉强调指出,既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又要跳出“三农”抓“三农”。许昌的实践让我坚信:在中原大地上,在农业主产区,在平原地区,不是无路可走,完全可以走出新路,创造新的奇迹。

 

2008年1月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第二次视察许昌。

 

2008年1月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再次莅临许昌,在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和市委书记毛万春、市长李亚等的陪同下,视察许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1月11日上午,顶着寒风、踏着冰雪,回良玉来到位于许昌县张潘镇的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一下车,回良玉就微笑着和公司董事长刘少林握手,向公司员工问好,并随刘少林来到产品展示厅。

“这是系列多功能灭茬播种机,连续10年被评为‘河南省免检产品’;这是秸秆粉碎还田机,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这是旋耕机,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产品’……”展厅内,一台台崭新的农机排列在一起,刘少林把它们一一介绍给回良玉。

“产品质量如何保证?售后服务如何实施?有没有科技研发人员?规模档次怎样提升?”回良玉问了一连串问题。

“请副总理放心,坑农害农的事我们绝对不干!”刘少林回答道,并向回良玉介绍说,公司与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机械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聘请国家级专家教授做高级技术顾问,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9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25项,目前正在组建河南省农机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农机具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

“你们要努力在中国农机具制造行业做脊梁、做先锋啊!”回良玉嘱咐刘少林说。并且指出,“豪丰”的生意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公司在贴近“三农”上下了很大功夫,希望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同时,要狠抓产品质量和服务这一生存之本不放松,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

了解到许昌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发展壮大,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机具补贴上优先安排,目前,全市农机户达到13万个,其中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农业大户800余户,回良玉说,农机具制造业蓬勃发展,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果,是时代的要求,农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农机要求这么迫切。一是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农村的经营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靠规模经营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希望许昌继续在农业机械化上下功夫,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来到许昌德亿田农资有限公司,回良玉在公司董事长张骏基的带领下,视察了公司的配送中心。回良玉询问了公司的进货、送货、农资价格、网络建设、上门服务等方面的情况,张骏基一一作了回答。

“‘德亿田’是什么意思?”回良玉问道。

“这三个字体现的是我公司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和美好愿望。”张骏基介绍说,“德”字彰显的是以德为本、诚信经营,以田为园、谋求发展的企业宗旨,“亿田”是希望公司能够做到1亿亩田地的生意。

“这个名字的寓意很好。”回良玉说,只有以德为本、诚信经营,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才能在服务“三农”中有更大作为。

随后,回良玉还到许昌市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视察。公司董事长李彦增向回良玉介绍道,食用菌类产品投入低、效益好,把农作物的下脚料变废为宝,一个蘑菇大棚的年收益为5万至6万元,很受农民欢迎;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为菇农开展产前代购原料、供应菌种,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回收、加工销售产品等全程技术服务,明年将带动周边5万农户从事各种食用菌生产;“百珍”牌蘑菇去年获得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世纪香”品牌正在争取国家名牌;公司是目前河南省规模最大的一家集科研、培训、生产、加工、销售、进出口于一体的科技开发型农业龙头企业……。回良玉听了介绍后说,特色加规模加档次加品牌就等于效益,食用菌的生产加工促进了农业生产与科技教育、农业组织化的融合,尤其是在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方面,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视察过程中,回良玉还了解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三农”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紧抓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四项工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路径,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并进,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回良玉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许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三农”工作尤其是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有特色、有创新,整体工作呈现出健康、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并希望我市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当天下午召开的汇报会上,听取了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回良玉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尤其是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到“三个必须看到”,一要必须看到实现今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与农民持续增收意义重大;二要必须看到实现今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三要必须看到实现今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与农民持续增收,河南的责任重大。今后要抓好“五项重点工作”,一要千方百计地稳住粮食生产年产千亿斤的水平,力争有所增长,再创奇迹;二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三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要扎扎实实做好不断变化的农业农村形势的应对工作;五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办实事办好事。

回良玉强调,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业生产各项工作。一要抓紧抓好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二要抓紧抓好春耕备播准备工作;三要抓紧抓好抗旱和农田水利建设;四要抓紧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五要抓紧抓好绿化和森林防火各项工作;六要抓紧抓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

 

2011年3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第三次视察许昌。

 

2011年3月21日,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许昌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第三次莅临许昌,在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和市委书记李亚、市长张国晖等的陪同下,视察了我市春季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3月21日上午,回良玉前往许昌县10万亩小麦高产创建整乡推进示范区。途中,李亚向回良玉汇报说,去年10月以来,许昌市330万亩麦田普遍受旱,严重干旱面积达到220万亩。按照回良玉副总理提出的“对事业要有感情,干工作要有热情,务必干好要有激情,遇到困难要有痴情”的要求和省委书记卢展工“尊重规律、科学抗旱”的要求,许昌市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切实加强对抗旱浇麦工作的领导和服务,认真落实小麦抗旱补助资金和农机抗旱机械补贴,抓好抗旱应急工程建设,全市抗旱应急灌溉工程总效益面积67.88万亩,总资金4.6亿元。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有水浇条件的麦田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普浇一遍。2月25日至28日我市又普降雨雪,降雨量25毫米至43毫米,旱情基本解除。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总产的发展思路,许昌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新优势,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75万吨,增长0.8%,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

李亚继续汇报说,几年来,许昌在粮食生产方面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是稳定面积。2006年以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连续5年保持在620万亩以上。二是推广科技。先后推广了小麦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全市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10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150万亩。三是高产创建。目前,全市建立小麦、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38个,千亩示范方42个,示范区面积56万亩,示范区粮食单产593公斤,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9%。对许昌县1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我市多方筹集资金1450万元,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完善了各项配套设施,成为全市高产创建的样板和示范。

“粮食稳,天下安。许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功不可没!”回良玉说。

到了示范区,一下车,回良玉说:“这小麦确实长得好!10万亩小麦连成一片,连个田埂都没有,真壮观!”

走进麦田,回良玉向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郭天财了解今年的小麦长势。郭天财说:“通过前段时间的抗旱浇麦,加上前两天的及时雨,小麦苗情转化很快,长势很好,一、二类苗占了很大比例,今年小麦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随后,回良玉听取了陈曹乡党委书记王丰伟的汇报。王丰伟说,陈曹乡万亩小麦高产创建整乡推进示范区,涉及39个行政村6.4万人口。高产创建前,这里是有名的易涝低产田,农业生产普遍存在五大难:排涝难、浇地难、行路难、植树难、增产难。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在省、市农业部门的支持下,陈曹乡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和节水灌溉,形成了井、田、林、路综合配套的新型农业格局,小麦单产由创建前的34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58公斤,部分地块达到630公斤,每亩增收400元左右。

“小麦亩产能达到600公斤,了不得!”回良玉说。

小麦高产离不开植保和农机部门无微不至的服务。许昌市植保站站长马明安向回良玉汇报了关于示范区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情况。近几年,许昌市按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把发展植保服务组织、推动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为植保工作的重点,使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和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按照“整村推进、一户不漏、连片作业、统防统治”的原则,示范区内统防统治率达100%。专业化的统防统治使群众每亩增产10%,减少投入35元,有效解决了农业人口外出务工后一家一户防治病虫害难的问题,经济和社会效益较为显著。

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悬挂式喷杆喷雾机、高效远程喷雾机,一台台新型植保机械陈列在地头。每来到一台机械前,回良玉都要驻足观看,听取技术人员的介绍,仔细察看各类新型专业化植保机械的功能、统防统治效果。

看到植保设备从最初的简单繁重到如今的先进方便、从原来的人背机器到现在的机器背人,回良玉说:“从人背机器到机器背人,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示范区内,许昌县测土施肥咨询系统吸引了回良玉的视线。陈曹乡后孙汪村党支部书记张铁根通过系统,现场演示了如何给自家的田地测土施肥。只见他轻轻点击屏幕,结果当场打印出来,土地氮、磷、钾的含量一目了然。当听说县土肥站给每个村都配有这样的咨询系统时,回良玉连声称赞。

农作物的收成、长势,离不开观云测天的气象部门。在万亩小麦高产创建整乡推进示范区,气象部门安装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星陆双基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它可以监测多项气象要素,这些数据通过现场的摄像头和照相机,及时上传到气象部门,用于科学指导田间管理。回良玉走上气象服务应急指挥车,与河南省气象台吴臻现场视频连线,对气象部门为人民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农业服务表示感谢。

看到许昌县10万亩小麦高产创建整乡推进示范区内节水灌溉、电力装备等设施完善齐备,回良玉向李亚问起了许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李亚一一作答。

离开了陈曹乡,来到许昌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万亩绿色蔬菜基地,视察中,回良玉说:“你这个基地规划得很好,喷灌设施很齐全。”随后又问起了蔬菜基地现在的规模,现在蔬菜基地有几个品种。

“许昌蔬菜基地规划面积是10000亩,现在已经流转了7000亩,2010年种植了5200亩,现在叶茎类蔬菜有7个品种,分别是菜心、芥蓝、菠菜、韭菜、香菜、雪斗、菜仔。”公司负责人一一作了汇报。

回良玉拿起一把韭菜仔细观瞧:“你的菜都很整齐,很标准化,看着就很想吃。”

“你看到的这些蔬菜,都是绿色蔬菜,种这些菜对基地有着严格的要求,基地的土壤 、水 样、农残、重金属都要符合标准,而且不能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负责人介绍道。

回良玉听后说,蔬菜就应该这样种!不能乱使用化肥和农药,要对群众负责,要让群众吃上质量放心的菜。

回良玉又从菠菜筐里拿起一张卡片问:“这是质量追踪卡吗?”“是的。”公司负责人汇报道,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公司开发了蔬菜安全追溯系统,生产的每一箱蔬菜都有追溯码,追溯码上标有年份、田间管理人员代码、质保员代码、质检员代码、收割工代码及运输车辆代码,还有这一批收了多少箱,每一箱都有不同的代码,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能马上追溯到源头,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回良玉听后说:“你们这个质量追溯系统做得很好,要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菜,这样的菜我们吃着放心。”他随即对随行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天和的这个办法很好,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对加大蔬菜质量的监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什么是现代农业?我们今天在许昌看到的就是现代农业,很有特色!”回良玉告诉随行人员。

“许昌的现代农业已经打造出了新优势。”李亚告诉回良玉,近年来,许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现代农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基地;中药材面积达到40万亩,蔬菜面积达到70万亩;建立了10万亩现代烟草农业园区;建立生态农业基地127万亩,推广粮粮、粮经、粮果等立体生态种植模式26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目前,许昌正在实施“三个百万工程”,即在全市建设一百万亩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一百万亩的优质花木和中药材基地、一百万亩的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基地,以此为载体,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回良玉说:“规模化种植、特色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就是要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有了规模和特色,生产要素就能集聚;有了规模和特色,生产方式就能创新,农业标准化、机械化、现代化才能实现。”

离开许昌县天和蔬菜基地,又到长葛市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回良玉曾到这家公司视察,并指示专注于农产品加工制造。8年来,众品公司销售收入增长了28倍、利润增长了25倍、员工人数增长了21倍。

得知众品公司的发展变化后,回良玉对卢展工说:“这很好啊!”

在众品公司果蔬系列产品展柜前,回良玉询问了公司在蔬菜种植、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运作情况,该公司董事长朱献福说,他们公司的蔬菜产品已经出口到了欧美、日本等。回良玉说:“向欧美出口的产品标准是很高的,你们做出了榜样,一定要重视食品安全。”

在该公司的多温可调式冷库,回良玉看着整齐摆放的蔬菜产品,边走边说:“这是甜玉米、这是上海青,把蔬菜做成产业,很好!” “我2003年来的时候,你们的收入是几个亿;8年后,你们做到百亿了,把企业做大做强不容易,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笑到最后更不容易,每个人笑到最后都不容易。”“你们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一定要把食品做出花样、做出特色,中国的食品走出国门,不容易。希望你们把欧洲和日本两个市场抓好,努力把企业做得更好。”

在此次会议的主会场许都大剧院,回良玉指出:一个城市要集中财力,建设一批公共事业的基础工程,既惠及民众,又提升形象。

许都大剧院既是许昌“大三馆”,也是许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当回良玉了解到许昌在围绕加快新型城镇化,结合实际提出了“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的总体思路和“一中心,五组团”的空间布局,并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城中村改造为抓手,以提升管理水平为重点四个方面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以新型城镇化做为破解“三化”难题的金钥匙时。回良玉说:“以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你们的路子走对了!”

(中共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  张钊  整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