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领袖足迹

忆胡锦涛视察许昌县薛豫宛口述

时间:2019-09-11  来源:  作者:李书贤

1999年3月28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那天,作为中共许昌县委书记,我有幸陪同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在许昌县视察。

3月26日午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中共许昌市委的一位领导在电话中告诉我,胡锦涛要在3 月28日视察许昌县。我顿时兴奋不已,夜不能寐。第二天一早,我立即召集县领导研究胡锦涛视察的路线。经商议,确定了将官池镇和尚集镇两个视察地点。

28日这天,风和日丽,春风拂面。下午3点40分,胡锦涛在当时的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河南省省长李克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科扬、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王全书、中共许昌市委书记孔玉芳、许昌市市长刘春良、中共许昌市委秘书长段喜中、许昌市副市长张同立等人的陪同下,乘坐中巴车来到了将官池镇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区。

一下车,胡锦涛就满面笑容地与我和迎接他的其他同志一一握手。环视整个园区之后,胡锦涛饶有兴趣地指着设置在田边的《国家计委、水利部节水示范园区示意图》问:“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呀?”

我回答道:“这是将官池镇的节水工程。”

当时的将官池镇党委书记赵少群走上前来,补充道:“这是国家计委、水利部搞的节水灌溉示范园区,灌溉面积是3000亩。这个园区内有4种灌溉模式。这个地方是卷筒式喷灌,喷出的水像下雨一样,呈雾状,可以使土层发虚,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利用这种模式灌溉可以节水50%,节省土地7%左右。”

胡锦涛接着问:“l方水多少钱?”

赵少群回答说:“现在我们这里是浇一亩地8块钱,比大水漫灌节约一半。”

马忠臣又补充说:“节约一半水、一半电、一半成本,而且还有潜力可挖。”

胡锦涛说:“好!就是要把节水当做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面对着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苗,胡锦涛兴致勃勃地健步走向麦田中间的一眼水井。站在井台旁,他一边探身向井筒内察看,一边问道:“这眼井有多深哪?”

赵少群回答:“42米。”

马忠臣说:“把卷筒式喷灌机的筒子插进去,就可以浇地了。每眼井的覆盖面积是3亩。”

接着,胡锦涛又蹲下身来,抚摸着碧绿的麦苗察看,大家也蹲下来,围在他身旁,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麦苗的长势。我介绍说:“这块地的土质以前比较差,开发以后有了很大改善。”马忠臣接着说:“增产潜力最大的还是中低产田,真正的高产田增产潜力很小,所以要更多地向中低产田投资。”胡锦涛微微点了点头,说:“对。”

走出麦田,在众人的簇拥下,胡锦涛走进了园区内的一座日光温室大棚。他与50多岁的菜农刘树明亲切地握手并攀谈起来。

“你一年种几茬?”

“种三茬。”

“去年都种了什么?”

“西红柿、四季豆、芹菜。”

“收入多少?”

“将近一万元。一茬收入三千多元。”

“这个大棚的设施需要多少钱?”

“建一个棚得一万四五千元。一年多就能赚回。”

“当初建这个棚的钱是你自己攒的么?”

“不是。这个棚是政府投资建设、我们承包的,我们一年交800元承包费。个人收益高,公家得的少,这样,我们很快就能富起来。”

“承包的人有多少哇?”

“一二十户。”

“村里一共有多少户人家?”

“三四百户。”

“这一二十户通过承包大棚,收入应该说能提高一大截子了。村里的其他人也跟着搞了么?”

“村里的大棚种植刚起步一年多,将来会发展起来的,现在村口就有人跟着搞。”

“很有搞头喽!那么,菜如何卖?靠自己,还是靠公司?”

“放在棚里不动,就有人跑来买。”

“都卖到什么地方?”

“许昌、临颍和周围的其他几个县、区。”

“长成之后马上就有买走,这说明附近的大棚还不多,市场潜力还很大呀!”

胡锦涛边说边走,又来到另一座日光温室大棚。进入棚内,看着满眼郁郁葱葱的蔬菜,胡锦涛微笑着问菜农杨天龙老汉:“你是什么地方人?”

杨老汉说:“我家是南阳的。我来到这里以后,上面的领导对我很关心。”

“你今年多大岁数了?”

“67岁。”

“老当益壮啊,几个人在这里干?”

“我和老伴两个人。”

“你是哪一年过来的呀?”

“我过来快一年半了。”

“这里的大棚一建起来你就来了?”

“对。去年种的菜没赶上季儿,只赚了七八千元。今年就行了。”杨老汉满怀信心地指着已上架的番茄棵子说,“现在种的是第二茬番茄,还准备种第三茬。年收入要达到一万元,得想尽一切办法把产量搞上去。”

“你怎么知道这个地方搞大棚啊?”

“我在本镇的赵庄有个拐弯儿亲戚。我从他那儿知道这里建大棚了,就过来找镇里的领导,说想承包个菜棚。镇领导一听,很支持。有人说这里的土质不行,是养老不养小。我在新疆建设兵团种过菜,那里的土质和这里的差不多。我相信我能把土质改良过来,但这得下功夫。我搞成功之后,好带动大家共同干,党中央叫咱致富哩,咱可得加把劲儿!”

胡锦涛微笑着鼓励杨老汉说:“你说的好哇!第一,把这个园区搞好,自己先富起来;第二,再把技术教给别人,带动大家共同富起来。”

在将官池镇的示范园区停留了四十多分钟,我又陪同胡锦涛一行驱车来到尚集镇的宋庄村,一下车,胡锦涛便径直走进农户宋延年的家。互相见过面后,胡锦涛同志就和宋延年一同坐在木制的长靠椅上,和蔼可亲地拉开了家常。

“你姓什么?”

“姓宋。”

“这个村叫什么?”

“宋庄。”

“你家几口人?”

“七口。”

“这房子盖成多长时间了?”

“两年多了。”

“面积有多大?”

“一百七十多平方米。”

“承包了几亩地?”

“我承包了两亩多,是30年不变。还有三亩多责任田。”

“那你家就有六亩地了,粮食没问题吧?”

“粮食够吃,给国家交了之后还吃不完。去年我在承包地里种了一亩葡萄,收入了八千多元。去年家里一共收入二万多元。”

“其他还种些什么?”

“在麦地里套种菜。”

“是间作。还干别的了么?”

“我平时有副业,开了个大酒店。”

说到这里,在场的人都朗声笑了起来。胡锦涛风趣地说:“河南的大酒店特别多!”接着他又问:“在什么地方?”

“在镇政府旁边的街口处。”

“那你一个人也不行啊!”

“我的两个儿子在那里当厨师,又雇了一个端盘的。”

看起来你家的富余劳动力都在大酒店了。你的日子过得不错呀!

“现在改革开放了,托党中央的福哇!”

“你的生活水平在村里是上等还是中等?”

“上中等吧。”

胡锦涛指着房顶说:“你这房子上边是不是准备再加一层?”

“我这地基是给儿子准备的,可以再接两层。”

胡锦涛指着房子,很内行地说:“你这是盖三层楼的圈梁啊。”接着,胡锦涛又关切地问:“村里还有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么?”

宋延年回答说:“基本上都能过得去。粮食够吃了,再养个牲畜喂个猪什么的,搞点儿副业,没啥困难。”

胡锦涛欣慰地笑着说:“看起来都能过得去,只不过是赚钱多一点儿或是少一点儿的差别。”

“对,啥时候都没有绝对平均的。脑子不转圈的少赚点,脑子活泛的多赚点。”

胡锦涛赞许地点着头说:“这话实在。”胡锦涛又问:“现在村里的乡亲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愿望?”

“我在这个村住了几十年了,现在大家基本上没啥困难。”

这时,胡锦涛转了一下身,问道:“支部书记呢?你说村里有没有困难?”

支部书记宋廷兰忙走过来,一边在胡锦涛身旁坐下,一边回答说:“没困难。粮食够吃,额外能搞点儿经济,搞些第三产业,群众生活过得都很好,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集体经济这一块怎么样?”

“集体有个化工配件厂,每年给村里交36000元钱。群众吃水,犁地都不用再交钱,由村里出;剩下的钱搞些基本建设,修路,盖些集体房屋等。”

“地是怎么耕的?”

“我们有机器。耕地时再觅个机手,给他服务费。”

“那你这36000元够么?”

“吃水得一万元左右,犁地七八千元,够用。”

“那村里的干部总还得有点补贴吧?”

“我们的村提留每人合90元,1998年返还一半给村里。”

我解释说:“这个村七百多口人,返还一半是三万多元,加在一起一共是六万多元。

胡锦涛高兴地说:“六万多块钱,看起来,像这样一个中等村,集体开支就好办了。”

胡锦涛又问:“计划生育情况呢?”

宋廷兰接着回答:“计划生育率达到100%,没有超生的。独生子女60户,双女户11户。”

“大家对计划生育政策都能接受吗?”

“都可满意了!孩子少了,一切都方便些,能出去打工,还能盖房;‘孩子多了累死娘’,盖房子得盖了这所盖那所,等房子都盖好了,人也老了,也享不了福啦!”

胡锦涛笑着说:“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文化程度提高了,思想观念更新了,计划生育对农民来说就比较好接受。过去讲养儿防老,现在的方向是靠政策,靠自己养老,而不是只靠儿孙们,这样就好了。”

紧接着,胡锦涛又问:“这个村有多少党员?”

“35个。”

“多长时间过一次党的生话。”

“生活会半年一次。另外,三个月一次支部会,一个月一次支委会,一个月一次党课。上党课主要学习党章、政策、法律、法规等。”

“基本上能保证吗?”

“能保证。”

“党员中有外出打工的吗?”

“不多。有的会开车,有的搞温室大棚,常年在外的不多。”

“大概有多少个?”

“三四十个。”

“党员里有年轻人么?”

“有。”

“35岁以下的有多少个?”

“一二十个。”

我补充道:“全县两万六千多名党员,35岁以下的占四分之一。”

胡锦涛又问:“当兵的多不多?”

宋廷兰回答:“有当兵的。现在有的还在部队,有的已经复原回来了。”

“从部队回来的学到点技术没有?”

“一部分人有技术,有的会开车,有的能搞修理。”

“学会一门技术,有点儿特长,那就好办了。”

胡锦涛又问:“村务公开是什么时候搞的?”

“1997年开始的。”

我补充说:“我们县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试点是在1994年搞的,以后逐年推广,全面铺开是在l997年。”

胡锦涛问:“村委会最近一段时间搞选举了吗?”

宋廷兰回答说:“搞了。去年8月份选出了新一任村主任。”

“是支部成员吗?”

“不是。他还不是党员。”

“工作配合的好么?”

“我俩配合得还可以”。

“村支书平时搞什么生意?”

“他在村里边搞了个小副业,生产纸筒子。”

“这就好。村支部和村委会要拧成一股劲儿,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为村民服务。”

一行人刚从宋延年家出来,正好碰上村委会主任宋红德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胡锦涛又与村主任攀谈起来。

“你是竞选上的村委会主任么?”

“是的。”

“怎么样?干了半年多,有什么感受?都干了点什么?”

“农网改造,道路维修……”

胡锦涛满意地说:“这两件都是实事呀!刚才支部书记对我说,你们配合的不错。村民们相信你,你就要和支部书记拧成一股劲儿,想办法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要辜负村民们的希望啊!”

5点20分,胡锦涛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与村民们握手告别。

胡锦涛视察许昌县以后,我立即带领县“四大班子”成员围绕胡锦涛关注的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号召全县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使许昌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而努力奋斗。

本文由许昌县政协学习文史委提供。口述者薛豫宛,曾任中共许昌县委书记。执笔者李书贤,曾任许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天岭,曾任许昌县广电局副局长、许昌县文联副主席等职。)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