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0年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涉足许昌这片热土。
那是在1918年8月,为了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毛泽东偕同新民学会会员罗学瓒、李维汉、罗章龙等20余人,从长沙前往北京。8月7日,他们行至漯河车站,因河水漫溢,火车停开,滞留一天。第二天,车行至石桥车站,前面线路仍未修复,只得步行10多公里来到许昌。
一到许昌,深谙中国历史的毛泽东,很自然想起这座历史名城的辉煌时期。位于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原地区的许昌,有绵延数千年的经济文化发展史。特别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烽火不息,战乱不已,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定都许昌,许昌曾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曹操凭借许昌这个历史舞台,为国家的统一,曾经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从毛泽东的诗文中,我们知道他对曹操的文治武功,特别是对首领建安文学风骚、才华横溢的曹操素来推崇有加。因此,他们一到许昌,毛泽东就不顾旅途劳顿,约罗章龙等步行约20公里,前去凭吊汉魏故都遗址(今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附近)。然而,昔日繁荣昌盛的都城,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衰微破败的图景,荒芜的园田,没膝的荒草,低垂的乌鸦……。面对这种凄凉萧条的景象,联想他们沿途的所见所闻,不禁热血上涌,悲感交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满目疮痍的祖国任人宰割,苦难深重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毛泽东和其他几位热血青年更加迫切地感到自己救国救民责任的重大。在依稀可辨的故都遗址上,他们时而停立、时而漫步。浮想联翩,谈古论今,高声吟诵曹操那脍炙人口的慷慨悲歌。怀古抚今,毛泽东遂和罗龙章联《过魏都》诗一首:
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
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
这首诗抒发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曹操的凭吊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决心。
夕阳西下,彩云斑烂。流连忘返的毛泽东一行,才摸黑赶回许昌火车站附近的旅店。并于当天夜里乘火车赶赴北京,因为先期到达北京的蔡和森,正在等待着他们商讨此行的大计。
建国后,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主席,初次接见中共许昌地委负责同志时曾说过,许昌这个地方,我在30多年前就来过,住在什么地方,到过什么地方等等,讲的绘声绘色。就是指的上面所说的这回事。
(作者单位: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