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防震减灾工作发轫于1975年3月,40余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三大体系均取得明显进步,防震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一、防震减灾机构沿革
1975年3月,许昌地区行政公署成立许昌地区地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地震办公室。
1977年10月,成立许昌地区地震局,内设办公室和监测科。
1980年,撤销许昌地区地震局,成立许昌地区地震办公室。
1986年4月,成立许昌市地震局。
2019年7月,许昌市地震局更名为许昌市防震减灾中心。
二、防震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
(一)监测预报质量全面提升,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40余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监测预报主业主责,地震监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监测预报质量全面提升。
1.地震监测质量全省领先
1977年河南省地震局成立了直属的许昌地震台,主要开展测震、水化、土地磁等观测。1986年该台撤销,停止观测。
1995年市政府决定在周庄水厂东侧新建地震台,1997年11月完成基建,建有测震台摆房、前兆观测室、工作室等。1998年2月开始观测电磁波、地温,同年5月DD-1型测震仪投入使用。1999年电磁波仪、地温仪因故障停止观测。因周庄水厂扩建,干扰增大,2001年选址重建。重建地震台位于许都路与翠林北路交叉口西北角,2006年7月国家“十五”数字化测震项目和地震网络信息节点投入试运行。经省、国家两级验收后,2007年7月1日正式运行。2008年8月建立由许昌台、平顶山台、尖山台、周口台组成的我市虚拟地震监测网。2011年6月增设电磁扰动观测,同年12月许昌市电磁扰动观测网络组网运行。目前测震数据实时传输至河南省地震台网中心,电磁扰动观测数据实时传输至许昌市地震台网络中心。
近十年来,地震监测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全省评比中,多次获得好成绩:全国市县信息节点综合评比1次第二名、3次第三名、2次优秀奖;全省地震信息质量评比5次第一名、3次第二名,数字化测震1次全省第二名、2次全省第三名、4次省辖市第一名。
2.地震预测步入全省第一方阵
与全省重点监视防御区相比,我们克服人员少、政策扶持不足的困难,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注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始终坚持震情会商制度,及时捕捉异常信息,分析研判我市震情趋势。在全省评比中,先后获得20余次地震趋势综合研究报告及专题一、二、三等奖,多次获得监测预报单项奖。
3.地震监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许昌市防震减灾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近年来通过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水化观测点、“一县一台”等项目建设,地震监测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为更好地捕捉地震监测信息,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河南子项目在许昌有1个基准站和5个基本站,我们于2016年上半年完成各个站点场址勘选工作,2018年底各个站点开始基建施工,目前许昌市所有站点基建工作已完成,即将进入仪器安装阶段。该项目的完成将提高我市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增强灾情快速评估能力,为政府应急决策、公众紧急避险、重大工程地震紧急处置、地球科学研究等提供及时丰富的地震安全服务和数据产品。
许昌市防震减灾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工作方针,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并重,强化公共服务,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重点提高震害防御水平。
(二)强化社会服务,重点提高震害防御水平
1.地下构造探查稳步推进
许昌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经过评审论证等各项前期工作,于2019年完成招标并投入实施,计划4年完成。该项目通过地震地质调查、深浅部地震探测等手段,探查许昌市区地下隐伏活动断层,查明其准确空间位置、判定其活动时代,评估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等。许昌市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的实施,将为许昌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生命线工程和重大(重要)工程选址及抗震设防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将有助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加强城市安全,助力许昌市“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
2.科普示范创建成效显著
2008年以来,许昌市地震局将中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做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校园的抓手。会同市教育局、科技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先后创建市级科普示范学校113所、省级科普示范学校28所。
2016年8月,市地震局、民政局共同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先后创建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6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个,长青社区和张先庄社区被命名为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3.地震安全民居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地震安全农居工程,事关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多年来,许昌市防震减灾中心积极探索,地震安全民居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先后建立了3个地震安全民居示范村,设立了15个地震安全农居技术服务站,统一为技术服务站配备科普宣传资料和安全民居建筑图集,开展建筑培训,免费为建房群众提供服务,提高农村建筑物抗震能力。中国地震局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地震安全农居试点工程现场会,介绍并推广许昌经验。
4.多措并举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一是在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10·13国际减灾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点时段开展形式多样化的街头科普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二是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城市电视、融媒体电视平台等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先后通过《聚焦三十分》、知识竞赛,有奖答题、科普文章、宣传短片等向社会公众宣传许昌地震地质、历史地震及防震避震科普知识。三是利用新媒体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在全省地震系统首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许昌市地震公众服务”和新浪微博--“清风防震”,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微博快速、权威推送震情信息、应急避险常识、震后应急信息,并联合市教育局,在全市教师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微信有奖答题活动。四是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宣传活动,2019年经全省预赛选拔,许昌市防震减灾科普馆讲解员代表河南参加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决赛,获得三等奖。2019年组织我市中学生代表队参加全国第二届“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获得三等奖。
5.许昌市防震减灾科普馆投入使用
许昌市防震减灾科普馆位于市地震台院内,总面积300余平方米,2016年8月开工建设,2018年5月投入试运行,10月通过验收。科普馆以“天圆地方、时光流年”为设计理念,集声、光、电于一体,采用球幕投影、光雕、多点触屏、立体沙盘、影视动漫、互动体验等形式开展宣传。运行以来,许昌市防震减灾科普馆已接待参观人员万余人次,成为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了解掌握防震减灾理念、知识、技能的重要窗口,有效提高了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三)持续提质地震应急保障,应急准备扎实有效
许昌市防震减灾中心坚持综合减灾,注重应急准备,抓好应急基础设施、应急制度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持续提质地震应急保障。
1.地震应急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许昌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于2016年12月开始建设,2017年1月通过河南省地震局验收。具备灾害快速评估、灾情实时获取、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功能,与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提高了我市日常应急准备和震时应急反应水平,有效提升了全市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近年来,我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地震应急专项资金支持,依托长葛市科技文化广场,2016年8月建成符合国家Ⅱ类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该应急避难场所可用面积3.85万平方米,灾时可安置1.2万人。我们配合有关部门编制完成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截止2019年,市辖区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27个,在建、扩建15个,规划新建56个,有效避难建设面积约347.52万平方米,可有效疏散178.82万人,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面积大于1.5平方米。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向社会公开,市级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显著标志,基本设施齐全。
2.应急制度体系较为健全
市县两级政府成立有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震后防震减灾工作。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完整,市、县、乡三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以及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单位,制订有地震应急预案,预案编制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衔接”。部门及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地震应急纳入了全市110部门应急联动平台;豫南七市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快速高效,我市与豫南六市定期开展联动演练。
3.地震应急队伍专兼结合,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
我市地震应急队伍专兼结合,建有专业救援队、行业救援队、志愿者救援队等。许昌市消防救援支队作为专业救援队,装备齐全,有专门训练场地;医疗、电力、通信、交通、矿山等生命线工程单位和易产生次生灾害企业建有行业救援队,配备有相关装备器材;市防震减灾中心建有地震现场工作队,流动监测组、现场调查组,能高效应对突发性有感地震;与许昌蓝天救援队共建我市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现有正式队员39人,志愿者120余人,有效促进了民间救援力量的发展。各地震应急救援队通过桌面及现场演练、区域拉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三、经验和体会
(一)把准方向,服务大局促发展
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与组织领导是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防震减灾事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心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的投入,为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许昌市防震减灾中心始终坚定持党的领导,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国家总体安全观、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切实加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不断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二)抓好项目,发展事业强基础
注重防震减灾基础建设,坚持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发展,以项目为抓手,通过地震台迁建、“一县一台”、预警台站建设、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防震减灾科普馆、示范创建、地震安全民居、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避难场所等项目建设,积极申请国家、省、市科技项目,承担完成《夯实地震应急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市县地震应急处置能力》《河南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目标研究》《地脉动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华北平原地震带中南部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及震情跟踪研究》等10余项科技项目,成功研制数字化水温测试仪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有效推动事业发展,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三)建强队伍,干事创业勇担当
我们坚持开展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坚持求贤若渴地爱才,德才兼备地识才,人尽其才地用才。坚持注重优化干部结构、注重突出管理与技术两翼齐飞。坚持改进工作作风、激励担当尽责。坚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打得了硬仗”的工作精神。努力打造一支讲政治、高素质、有本领、具有斗争精神和斗争勇气的干部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确保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