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史专栏 > 百年看许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许昌戏曲

时间:2021-05-26  来源: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   作者: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

  许昌戏曲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在全省、全国具有广泛影响。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许昌戏曲人经过百年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许昌戏曲

  许昌戏曲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发展,至上世纪20年代,已颇具规模。梆子、越调、京剧(汉调二簧)、曲剧、罗戏、二夹弦等剧种分布于各市县村镇。据《许昌县志》(朱又廉修)记载:“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而通俗教育之最者,厥惟一般之旧剧。初时仅有衙署东壮、南壮、马快、皂隶四班所养之大油梆,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所养之南阳调,兵快(即捕役)所养之罗戏,四隅所养之汉调二簧。民国以来大油梆又分一班,名为二油梆。城关东站添设戏园两处,城内亦建筑一中山剧场,均属对于通俗教育最有力者。”

  但在那个时期,由于许多剧目内容低俗、演出形式陈旧,加上部分班社、艺人沾染陋习,所以经常被当政者以“鄙恶败俗”而禁限,艺人更是受到世俗偏见的冷遇和歧视,被贬为“下九流”,一人从艺满门皆辱,死后不准入祖坟,戏曲艺人蒙受着难言之苦,严重阻碍了戏曲的发展。

  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中,戏曲受新思潮影响,特别关注社会生活,改编传统戏,新编古代戏,注重时代性,表现新思想。这一时期反映现代生活的戏曲剧目开始作为戏曲艺术的一个新的品类出现于舞台。其创作倾向表现为宣传爱国、反侵略、婚姻自主、戒烟戒赌、放脚、反压迫等。这些戏有时装戏,也有穿古装并采用古装戏表演程式表现新内容的,如让孙中山穿黄蟒,戴王帽,黄兴等均是蟒袍盔甲。演出中时有旧词、水词出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禹县城15至25日演“白首戏”(观者戴孝)7天。政府在这时期对戏曲改良比较重视,1928年,河南省教育厅设立戏曲编审委员会,并先后制订颁发了一系列章程、办法,后又成立了河南省教育厅戏曲编审委员会,在其领导下全省各县相继成立编审会。1932年,西华县戏曲编审委员会成立,编有新戏曲多种,如《终身大英雄》《解救女》《教女请婚》《赖债》等,轰动一时。1936年,许昌地下党组织指派蒋介民、路岩岭、吴忠甫出面在许昌建立国民电影院,演出进步影片和戏曲,教育鼓舞民众抗日觉悟和热情,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并以此作掩护,设立联络站进行党的秘密活动。1938年,河南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略军占领,许昌也不例外,戏曲艺人陷入灾难之中,许多兴旺多年的有名班社都生存十分艰难,甚至被迫散班。为抗日救亡,许多戏班的艺人们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义演募捐。田岫玲于1940年参加“洛阳各界新春募捐游艺会”和陈素真、赵义庭主演《涤耻血》《克敌荣归》。李金波、白永玲组建“抗战曲剧团”,在禹县演出由白永玲、任清芝编写的时装戏《长台关》。李珍荣在许昌二油梆演出由朱又廉编写的《爱国鸳鸯》,此为已知许昌最早的现代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阎立品,原名阎桂荣。她在二油梆担任掌班兼主演,曾因拒绝国民党许昌警备司令逼婚和富商牛冠吾金钱利诱,被关进监牢,受尽折磨,后被开明绅士朱又廉保释。抗日战争时期,她削去辫子剃成光头,女扮男装流落到偏远农村,宁肯忍饥挨饿也不给日寇和汉奸演戏,开封、许昌等地的民众教育馆、商会等赠给她“品端艺精”“立身不使白玉玷,品高当与青云齐”的匾额条幅,从此她的名字便由桂荣改为立品。1945年春,郏县扶沟相继遭到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轰炸,演员和观众死伤数百人。9月,日本投降,许昌、鄢陵、禹县等地戏班公演三天庆祝,同时慰劳抗战有功将士。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建立了一大批剧团和剧社,许多戏曲社班和艺人积极参加。1947年,申凤梅随戏班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胜利剧团。1949年4月,毛爱莲率兴爱剧社全体人员到周口参加革命,组建红光越调剧团。1949年7月,桑振君到密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九旅的前进剧团。

  1946年7月7日,中共冀鲁豫区委宣传部发出了《关于改造民间艺人、旧艺人和民间艺术、旧剧的一封信》,有关领导还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或讲话,提出了戏曲改革的意见。全省各剧团、剧院开始改造旧剧,排演新剧。1948年12月,许昌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一些班社剧团由政府接管,流散艺人纷纷返回班社。有的则重新组织班社剧团,如禹县农民银行行长方立峰等支持下,由李金波、白永玲、贾治国等成立了“禹县农民剧团”,首次演出《双官诰》剧目。一些班社剧团也纷纷改换名字。如大油梆改为“新许剧团”,二油梆改为“大众剧团”,二簧戏班改为“红光京剧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纵队十一旅,在鄢陵县接管了国民党部队的“娃娃剧团”二十余人,正式成立了“燎原文工团”戏剧队,演唱河南梆子戏。1948年3月,《人民日报》(华北版)发表社论,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赞扬中原梆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中国共产党对戏剧的重视及其领导下的戏曲改革的开展,标志着戏曲艺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949年2月,许昌专员公署建立,管辖18个县市。3月,专员公署设教育科,统管全区教育、文化包括戏曲工作。

  二、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许昌戏曲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许昌戏曲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

  人民政府收留了一些处于困难之中的流散艺人和濒临散班的旧戏班,经过整编改造为职业戏曲团体。许昌专区文工团成立,演唱歌剧或戏曲,主要剧目有《幸福山》《血泪仇》《赤叶河》等现代剧目。另外一些班社、剧团也相继进行了改革组建:鄢陵县“公议班”改建为鄢陵县人民剧团;长葛县大众剧团和洧川工农剧团合并为长葛县豫剧团;许昌大众剧团和搬运工人戏校合并为许昌专区实验豫剧团;许昌“聚乐轩”曲子戏班改为聚乐轩剧团;禹县人民剧团改为工人剧团等。戏曲艺人开始了新的生活,满腔热情地讴歌胜利和解放,为配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政治活动,排演了《白毛女》《赤叶河》《血泪仇》等一大批新剧目。有的演员还奔赴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有的剧团还进行支援抗美援朝、支援灾区的义演。

  1951年元月,全省第一次戏曲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传达全国第一次戏曲改革会议精神,部署戏曲改革问题。会后,省里成立戏曲改革委员会,许昌也成立了相应机构,遵照《政务院关于戏曲工作的指示》精神,全区改人、改戏、改制,工作有领导有计划地全面展开,戏曲艺人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戏曲表演团体迅速增加,1952年全省戏曲表演团体数量是1949年的两倍半。剧团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建立编导组,对少数名艺人实行工资包薪制。政府还不断把干部、知识分子、新文艺工作者派进戏曲表演团体,戏曲队伍成分有了改变。有条件的剧团明确确立了导演制度,上级经常派导、音、创人员到各地帮助排戏、改戏。省、地、县经常举办艺人培训班,印发艺人文化课本,整个戏曲队伍的思想、艺术素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50年代初,遵照文化部的文件,禁演了一批麻醉人民、宣扬封建迷信、淫毒奸杀和丑化劳动人民的剧目,逐渐编排推广了一批新的剧目,并革新戏曲表演形式,很受观众欢迎。1953年,全省对戏曲艺人进行了普遍培训,一些老艺人纷纷登台献艺,或带徒授艺,许昌戏改委员会移植、创作、改编了一批剧目,剧目生产质量大大提高。1954年,全省民间职业剧团不断增加。

  1955年10月,根据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民间职业剧团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许昌专区18个县市剧团进行登记,经河南省文化局文剧社字023号文件,批准了26个职业剧团,并颁发了演出证书,有豫剧、越调、京剧、曲剧四个剧种。其中豫剧团18个,越调团3个,曲剧团4个,京剧团1个(许昌专区京剧团于1976年撤销),全专区演职员达1800多人。12月许昌专区文教科改为文化科,主管全区文化艺术和文物工作,各县市也相继成立了文化主管部门,直接管理职业剧团和半职业剧团,同时对企业、农村业余剧团进行组织辅导。1960年初许昌专区戏剧院建立,隶属专区文化局,戏剧院设党总支部。专区和一些县又先后成立了几个职业剧团,有许昌专区豫剧二团、许昌专区越调剧团、许昌县豫剧团等。

  随着戏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戏曲艺人创作热情得到发挥,上演剧目的质量越来越高。1956年底为了检阅戏改成果,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郑州举行,23个剧种93个剧目参演,老中青艺人云集,许昌豫剧、越调、京剧5个剧目参演,编导音美演获多项奖。这次观摩演出后,许昌也举行了全区的观摩演出。这一时期豫剧、越调影响越来越大,以个人风格为代表的艺术流派逐渐形成。许昌越调首次赴省会开封演出,一鸣惊人,受到省会观众热烈赞扬,仅一部《刘公案》就连演数月。曲剧发展迅速,许昌不少地方都有曲剧流行。

  挖掘、整理戏曲遗产是戏曲改革的重要内容。1956年9月全省第一次剧目工作会议后,省剧目工作委员会成立,许昌专区也成立了剧目工作组,并开展传统剧目的普查、抄录、整理工作。至1957年6月,全省已普查了3877个剧目,抄录546个,整理改编263出达到上演水平,许昌的有些剧目如豫剧《白莲花》《下陈州》,越调《无佞府》《掉印》《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等成为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1958年至1959年,上级要求戏曲反映现代生活,提倡多演时装戏,一些名演员表决心,带头上山下乡,支援农业生产,多演现代戏。但这一时期仍以好的古装戏为主。在1959年8月全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许昌专区的多部传统剧目被评为优秀剧目,越调《无佞府》“点兵”一场还被拍为舞台纪录片并进京演出,这在河南越调史上尚属首次。至1960年代初,许昌已有数十部现代剧目上演和参加全省汇演。

  1961年下半年,农村业余戏曲演出兴盛起来,许昌有业余宣传队近800个,演职员20000余人,有豫剧、曲剧、越调、京剧、道情、罗戏、二夹弦等,仅1962年上半年就演出9600多场,演出剧目传统戏、现代戏同时并举。1961年9月,根据文化部《关于加强戏曲、曲艺传统剧目、曲目的挖掘工作的通知》精神,许昌多次召开老艺人座谈会,深入挖掘传统剧目和与传统戏曲有关的知识、绝技、道具、脸谱、习俗等,老艺人感到有了用武之地,收徒传艺成了一时风气。1962年桑振君、毛爱莲、刘秀荣等名家招收团内一批青年演员为徒。

  到1962年底,现代戏创作和演出在全国开始被强调。至1963年底,河南连续召开3次全省性现代戏创作座谈会,强调戏曲要反映现代生活,反映阶级斗争,同时禁演了鬼戏,并陆续对一些传统剧目进行批判。现代戏创作、演出力度加大,1964年许昌组织一批作者深入农村工矿体验生活,写出多部现代剧本,有的立于舞台,一些著名演员开始演现代戏。1964年7月河南举行现代戏调演,许昌的一批剧目受到重视,此后有的被搬上银幕,有的被推荐参加中南区现代戏观摩演出,河南参加中南会演的11个剧目中有4个是许昌创作的。为了保证演出质量,省里调集名家与许昌剧团联合演出,轰动羊城,并因此被中南局领导誉为戏曲之乡。此后这些剧目有的被拍成电影,有的进京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一时期许昌对传统剧目的加工、整理和改编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比较成功的剧目有《白莲花》《下陈州》《八件衣》《打金枝》《观文》《红珠女》《唐知县审诰命》《无佞府》《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招风树》《刘公案》《安安送米》《陈三两》《三打白骨精》《十八罗汉斗悟空》《时迁偷鸡》《雷音寺》《过巴州》等。这些剧目有的参加过河南省会演并获奖。1964年3月许昌专区剧目组建立,在此前后所属各县市也相继建立了剧目组或创作组,专业创作队伍开始形成,业余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全区专业和业余戏剧创作人员一度达500多人,对剧目的改编、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作的现代剧目有《一把铁锹》《卖箩筐》《夫妻俩》《斗书场》《人欢马叫》《把关》等200多个。移植演出有一定影响的剧目有《刘胡兰》《白毛女》《八一风暴》等。至1960年代末,有5个剧目先后拍成电影,20多个剧目被电视台录像或拍成电视剧,几十个剧目被河南广播电台和中国唱片社录音或灌制成盒式磁带。

  为推动戏曲创作的发展,许昌先后举办了大小不等的会演、调演、戏曲大赛多次。如1956年8月的“首届戏曲观摩会演”,1959年6月的“选拔优秀剧目会演”,1962年10月的“名老艺人座谈会和会演”,1963年6月的“戏曲青年演员会演”。许昌戏曲表演团体还多次参加河南省和中南区举办的会演、调演和大赛,如1956年12月的“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剧目《白莲花》《下陈州》获得剧目、演员一等奖;1959年9月的“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参加剧目《八件衣》《无佞府》获优秀剧目奖;1962年11月的“名老艺人赴省汇报演出团”在郑州公演,许昌艺人主演了《拴娃娃》《雷音寺》等。1964年6月的“全省现代戏曲观摩会演”,参加剧目有《夫妻俩》《卖箩筐》;1965年7月的“中南区戏剧观摩会演”河南省代表团中有许昌创作的《人欢马叫》《斗书场》《一笔贷款》《一棵树苗》等。许昌戏曲还多次参加重要演出活动和进京汇报。1958年11月和1959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郑州两次观看了许昌专区豫剧团的《打金枝》《打銮驾》。1959年5月赴京汇报《白莲花》《下陈州》。1960年10月,许昌专区越调剧团赴京演出《无佞府》和《掉印》。1965年9月23日,参加中南区现代戏曲观摩会演的三个小戏《游乡》《扒瓜园》《斗书场》赴京汇报演出,其中《斗书场》在北京演出期间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参加国庆观礼。1966年元月10日,许昌专区豫剧二团与河南豫剧院联合赴京汇报演出现代戏《人欢马叫》,受到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70年以后开始普及革命样板戏。此后许昌专、县两级专业剧团和大批业余剧团根据自身情况,积极移植排演多部样板戏,1976年9月全区举办了样板戏调演,地区豫剧、越调、京剧团排演的豫剧《红灯记》《红色娘子军》,越调《沙家浜》,京剧《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战》等在全省、全国产生较大影响。1972年以后,现代戏创作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地区和省相继举办现代戏调演,许昌出现了一批新的现代剧目,如豫剧《冶炼》《上云山》,越调《春花向阳》,曲剧《把关》。1975年,反映鄢陵县豫剧团事迹的大型纪录片《板车剧团》公开放映(1965年《河南日报》已对该团上山下乡服务农民的情况进行过报道)。河南省在鄢陵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团自制流动舞台拉车下乡演出的经验。为适应戏曲创作的发展需要,地区文化局于1975年10月专门举办戏曲创作学习班,培养了一批专业和业余创作骨干,推出了《连心桥》《会计新歌》《枣花蜜》等现代剧目,有的参加了全省汇演。这一时期许昌相继举办几次调演和参加全省调演,如1972年9月的“许昌地区现代戏曲调演”,1976年6月的“河南省农业学大寨剧目专题调演”,许昌县豫剧团的《伏龙岗》和鄢陵县豫剧团的《连心桥》《新兵》参加调演。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许昌戏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历史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戏曲事业蓬勃发展。《白莲花》《下陈州》《火焚绣楼》《无佞府》《十五贯》《秦香莲》《人欢马叫》等重新上演。大小城市剧院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农村庙会好戏连台热闹非凡。一些年老多病的艺人们纷纷登上舞台,焕发青春,发挥余热,在有生之年再作贡献。至1981年初,许昌地区除专业剧团外,有各类半职业剧团60多个。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文化娱乐形式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许昌首先以传统剧目整理改编和现代戏创作为重点,进行改革提高,努力使戏曲艺术适应新的形势,推出了一批新的剧目。如《出诊》《逼婚》《蜂为媒》《无名草》《岗九醒酒》《巧女难嫁》《倒霉大叔的婚事》《乔老板的烦恼》《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清明雨》《软枣问案》《隋代浮沉》《白奶奶醉酒》《梨花洁白》《三妯娌》《换娘》《插界签》《合成塔下》《李豁子离婚》等。这些剧目无论是内容或表演形式,都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广大群众喜闻乐看。曲剧《逼婚》,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五世请缨》,小品《相亲》进京演出;越调《白奶奶醉酒》、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被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豫剧《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曲剧《李豁子离婚》被多个剧种的数十个剧团移植;《状元与乞丐》《糊涂盆砸锅》《家家都有难念的经》《王家湾的当家人》等多个剧目被拍成电视;多部剧目在省级大赛中获奖。一批中年演员享誉全省全国,同时培养、锻炼了一批青年戏曲艺术人才。1982年8月在河南省举办的首届舞台美术展览中,许昌作品获设计优秀奖和佳作奖。1979年10月14日由许昌市曲剧团和河南省曲剧团联合演出现代戏《逼婚》,赴京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剧本和演员三等奖。1985年8月,许昌市豫剧团排演的《倒霉大叔的婚事》赴京汇报演出,受到文化部的嘉奖。1987年9月,由许昌市豫剧团排演的现代戏《石头梦》赴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受到好评。1988年许昌市豫剧团排演的小品《相亲记》进京参加全国计划生育调演,1990年禹州市豫剧团进京演出《五世请缨》,受到李瑞环、李德生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城市现代化剧场纷纷兴建,地区影剧院经过提升改造更名为春秋大剧院,先后接待中国京剧院、东方歌舞团等国家和省级大型文艺团体来许演出。东方、光明等现代化的剧场相继建成,各县市和广大乡镇甚至生产大队,也建造了不少可容纳千余人的钢混结构的剧院和容纳数千人的露天剧场。许昌戏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许昌长期坚持编演现代戏,并取得显著成绩,曾得到省文化厅、中央文化部的多次表彰和奖励。1989年5月,河南省文化厅以《学习许昌市豫剧团精神,为振兴现代戏而努力》为题,在郑州召开庆功表彰大会。1990年4月,在山东济南召开的现代戏年会上,许昌市豫剧团又被文化部誉为“全国编演现代戏卓有成效的院团”(全国获此殊荣的剧团15个)。许昌戏曲的发展也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国际广播电台、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瞭望》《新观察》《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剧本》《东方艺术》《中国剧本》《河南戏剧》《戏曲艺术》等几十家新闻媒体和专业报刊发表上百篇消息、报道和评论文章,对许昌戏曲给予高度评价和广泛宣传。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前10年,许昌戏曲团体一方面进行内部改革增强活力,如承包经营,以角计酬,分队演出等,保稳定、保生存,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联合,走文企联姻的路子,取得社会支持。1997年,市文化局出台进一步繁荣艺术创作的意见和“九五”期间艺术创作规划,建立创作基金和佳作高奖制度,调动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聘请社会上有志于戏曲创作的人员加盟剧本创作。坚持定期不定期地举办戏曲赛事,努力出戏、出人、出效益。1998年和2000年,市委、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将河南省第七、八届戏曲大赛引入许昌进行。在省七届戏曲大赛上,许昌市豫剧团新创的现代戏《买来的媳妇》获多个奖项,越调剧团移植的《狸猫换太子》引起文化部重视,时任副部长潘震宙专门在《中国文化报》上撰文予以表扬。新编古装剧《简帖恨》在省八届戏剧大赛中获得银奖。1999年11月,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文件,恢复举办了中断多年的全市戏曲大赛。为了解决戏剧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多次举办专业戏曲演员、演奏员大赛,并积极引进人才。举办毛爱莲从艺六十周年庆祝活动,扩大许昌戏曲的影响,与电视台联合举办“戏迷乐园”栏目,培养戏曲观众、锻炼戏曲人才。2003年,在有关企业支持下,“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在禹州举办,产生了极大轰动效应,推出了一批新的剧目。《王佐断臂》《青山情》《无佞府》《少年英魂》《花乡梦》《颍河骄子》等先后在河南省戏剧大赛、黄河戏剧节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奖。为了加强对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通过积极审报,2008年3月许昌越调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3月毛爱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市电视台先后多次举办许昌老艺术家的专场演出,一批戏剧名家多次举办收徒传艺活动,一批中青年演员成为艺术骨干。民营剧团万里豫剧院逆势突起,相继创作演出了《七品青莲》《中原警事》等优秀剧目,2005年许昌市豫剧团排演的小戏《花中缘》还进京汇报演出。许昌戏曲的坚守和发展,受到领导、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关注。

  进入2010年代,戏曲事业在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0年9月,许昌市委、市政府为贯彻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文艺团体做出的重要批示,专题研究市直剧团的发展问题。决定从当年9月起,对市直三个剧团在编、在岗人员工资财政供比例提高到100%,市财政每年出资购买市直三个专业剧团和万里豫剧院公益演出400场,每场以奖代补3000元,并采取公开招录的方式,选聘了21名中青年演职员,解决戏曲人才断档问题,同时筹集一批资金,用于市直剧团排练厅的改善和建设。2012年8月实施市直专业剧团的体制改革,将豫剧、越调、曲剧三个团合并成立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加挂许昌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牌子,并于2013年2月6日正式挂牌。改革后的许昌市戏曲艺术中心活力焕发,演职人员积极性得到调动,相继恢复排演了《白莲花》《掉印》《招风树》等桑派、毛派名剧,大力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2014年全市组织此项演出1230场,满足了基层群众看戏的需求,增加了剧团的收入。2014年7月22日,许昌市第六届戏曲大赛在许都大剧院举行,省文化厅厅长、市委书记、市长出席开幕式。2014年9月,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与许昌电视台合办的“莲城大戏苑”栏目正式开播,影响波及全省。2014年10月15日,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省、市也先后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戏曲事业发展的文件,戏曲工作者受到极大鼓舞。10月24日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排演的豫剧《清水湾》在河南省第十三届戏剧大赛中获文华大奖,取得了有这项赛事以来许昌戏曲的首次突破。2015年初,市政府设立市级舞台艺术制作生产奖励扶持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奖励扶持市直戏曲创作。接着河南省第六届黄河戏剧节在许昌举行,许昌参演的豫剧《清水湾》获金奖,越调《掉印》、曲剧《五更惊雷》获银奖。9月,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组团赴加拿大蒙洛里耶参加由21个国家专业艺术团队参与的国际艺术节交流,首场演出精编豫剧《黎明之死》(原名《五更惊雷》)。中心成立后,连续开展一年一度的业务大考评,对调动广大演职员工作积极性和中青年演职员业务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2016年初,市政府又将专项资金提高到100万元,对财政购买舞台艺术送农民的场次和每场补助金额也大幅提高。2017年3月桑派豫剧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许昌越调和桑派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2016年12月,在河南省第七届黄河艺术节上,许昌的《燕振昌》《梨花寨》获金奖,《好儿媳》获银奖。2017年2月,反映三国文化题材的新编豫剧《灞陵桥》开排,同时开展许昌市首届优秀剧本征集评奖活动,面向全国征集各类剧本42部,大戏《颍昌知府》,小戏《水才相亲》,小品《冬日暖阳》和儿童剧《钧瓷娃娃》获一等奖。在6月举办的许昌市第七届戏曲大赛中,原创剧目占居多数,其中豫剧《灞陵桥》《燕振昌》《梨花寨》,越调《智审荀俯案》,曲剧《好儿媳》等呈现出较高水平。同年,《燕振昌》《灞陵桥》相继进京演出;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的《灞陵桥》在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中获金奖,并参加了在上海、石家庄举办的国家级戏曲艺术活动。2018年,豫剧小戏《给你一个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豫剧《撼天情》,越调《智审荀俯案》赴京演出。《倒霉大叔的婚事》二次晋京。在第八届黄河戏剧节上《灞陵桥》《撼天情》获金奖,越调《丑娘》获银奖。《燕振昌》《撼天情》分获河南省第十一、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清水湾》获河南省第六届文学艺术成果奖,这是许昌戏曲首次获得这一综合大奖。2018年11月许昌又喜获首批“河南省戏曲之乡”称号。接着,《掉印》《招风树》等越调剧目又进京演出全场或折子戏。2020年,豫剧《驻村第一书记》作为河南省唯一剧目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云展播。非遗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2018年5月,袁秀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期间先后有十多部研究许昌戏曲的专著和重要文章发表,一批宝贵戏曲资料得到收集整理,多部重要流派经典剧目如《打金枝》《招风树》等重新整理排演。一批中青年演职员茁壮成长。截止2019年底,全市两级专业戏曲表演团体共有在职一级演员9人,二级演职员33人,获省级赛事二等奖以上的中青年演职员50余人次。有的演员在全省戏剧界有较高的知名度。许昌戏曲在新时代又呈现出新的辉煌。

  许昌对培养戏曲接班人的工作也非常重视。1951年3月,文化主管部门就支持搬运工人集资建立了许昌搬运工人戏校,学制四年,采取边教学、边排练、边演出,培养戏曲人才。1957年经许昌地委批准,建立了许昌专区戏校培训班,招收辖区各县市剧团的学员进行培训,学制三年,1959年正式改名许昌戏校。财政拨款建设新校舍,占地面积23.9亩,1962年停办。1978年许昌戏校恢复,更名为河南省许昌戏曲学校。1989年又改为许昌文化艺术学校,学制五年、四年到三年。该校曾多次参加河南省戏曲教育汇报演出,取得出色的成绩。从1957年成立到2011年的35年中,该校先后培养各类戏曲专业人才10000多人,他们分布在全国多个专业剧团和文艺单位,有的已成为各领域的专家和骨干。2011年3月,该校与许昌工商管理学校合并,仍坚持招收戏曲方面的学员,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如2016年9月与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合作办学,招收定向委培生35名,学制三至五年,毕业后到中心工作。一些县市也先后建立了戏校或培训班,培养戏曲人才充实剧团或建立剧团。如长葛于1959年和1979年两次建立戏校,培养学生200余人;许昌县于1958年建立戏校,培养学生60多人,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许昌县豫剧团;鄢陵县于1969年建立文艺培训班,培训学生80人,1982年建立县戏校,招收学生50人,学制二年,毕业学生充实到县豫剧一团和二团。

  许昌戏曲的发展,人才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许昌既创作、整理、改编演出了一大批颇具影响的古、现代剧目,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艺术人才。前者如豫剧《白莲花》《下陈州》《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石头梦》《家家都有难念的经》《王家湾的当家人》《少年英魂》《青山情》《颍河骄子》《七品青莲》《中原警事》《清水湾》《灞陵桥》《燕振昌》《给你一个家》《后汉风云》《憾天情》《少年甘罗》《驻村第一书记》,越调《无佞府》《卖箩筐》《夫妻俩》《斗书场》《白奶奶醉酒》《掉印》《灞陵情恨》《乔老板的烦恼》《智审荀府案》《招风树》《生日泪》《丑娘》,曲剧《一笔贷款》《逼婚》《无名草》《好儿媳》《百花谷》《望母塔》等。后者如桑振君、毛爱莲、刘鸣堃、任宏恩、汤玉英、艾立、张晓凤、袁秀莲、颜永江、齐飞、李树修、刘锡年、柯仲齐、李伟森、刘德言、韩伟、杜萍、李翎、桑一叶、郑永昌等,呈现出层次高、门类全、影响大、成绩突出的特点。此外,许昌历代的老戏曲工作者易湘山、李斌、常尙忠、宁金川、刘福庆、吴冠军、王韵生、王在岭、田岫玲、刘玉梅、聂美玲、郑兰波、杨啸岚、曲玉林、李珍荣、苑桂芳、张勋、孙树德、李明玉、刘秀荣、梁金、席桂花、申秀梅、孙太安、何兰英、郭宝霞、李全录等也都为许昌戏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截止2019年底,许昌戏曲先后18次进京汇报演出,有30多部剧目被拍成电影、电视,100余部剧目和唱段被录制成唱片或盒带,近百位演员参与多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有的剧目还参加了国际文化交流。

  新中国许昌戏曲的发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现三次明显的高峰。第一个高峰标志着两大艺术流派,即豫剧桑派、越调毛派艺术的形成和现代戏创作的突出地位;第二次高峰标志着许昌戏曲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这期间许昌产生的所有优秀剧目,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都由自身来完成,是许昌戏曲发展的成熟期;第三次高峰显示出许昌各类剧目品味进一步提高,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三次高峰,恰好出现在我国20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恢复和党的十八大以后,举国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三个时期,而这三个时期也正是我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时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