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镇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是东汉“梁上君子”陈寔故里,明代户部待朗黄杰葬于此,三国汉墓群在此。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古桥镇消防员张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追授予烈士。
古桥镇历届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任接着一任干,矢志不移求稳定,促突破,抓发展,紧紧团结领导全镇人民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呕心沥血、持之以恒、力争上游,一张蓝图绘到底进一步解放思想,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跨越。使全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悄然发生了翻天履地的沧桑巨变。
一、牵念龙头聚人心,更心换脑促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期,农村土地包产到户,曾一度出现“土地分到户,不要党支部”的消极状况,在党员群中形成了党支部作用不大,说话无力。工作疲塌,党员也很盲然。
针对这钟情况,历任党委都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重点抓好软、弱、涣、散、瘫的村两委班整顿和镇村两级党员素质教育培训。通过脱产学习,集中培训,重温入党誓词,三会一课,开展党员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党员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编员进组,发挥作用。并着重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把思想进步,有经济头脑,勇于拼搏,敢于担当的优秀积极分子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使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针对农村基层党支部存在有“软、弱、焕、散”,工作形不成拳头,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的现象,他们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该撤的一个不留。经过几十年来的培养、教育、“换血输液”,使全镇33个农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加强,保证了党和政府政会畅通。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镇党委以“两学一做”、“一编三定”、“软弱落后党组织整换”工作为契机,聚集“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切实抓好党员“换脑充电”,在党员中深入开展了“亮出身份增意识,亮出岗位明责任,亮出承诺看担当”的“三亮”活动,组织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
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环境治理等中心工作中。相信党员、依靠党员,在古桥上下已蔚然成风。党员们脑子活了,心里亮了,参与工作的劲头更足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党员敢管村里事的人多了,主动为经济发展、易风移俗、出谋献策的多了,不计报酬、乐于奉献的多了,先富党员带富群众的多了。历年都有群众利用中秋、重阳节、春节等时间自发组织村民带头捐款捐物,慰问敬老院的老人,看望留守儿童,组织村里举办了春节文艺晚会和元宵文艺晚会,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组多次到我镇采访宣传。他们利用互联网把实况传播到远在阿拉伯、韩国等地打工的乡亲那里,使他们倍感亲切。古桥的企业也都积极返哺社会,像贾集村的党员养猪大户贾记明,组织带动群众办起了养猪场,摆脱了贫困。陈故村党员程建坡,拿出29万资金为村里整修道路29条,2500米,安装路灯20盏,并建成一个600平米的文化广场,受到群众好评。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和平台建设,以党建促经济,又是古桥镇党建工作的又一亮点。近年来,古桥镇以提高工作水平为重点,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的标准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对曹刘、史庄、王科庄、苑店、双刘、石庄、本庄、寺后李、贾集、南张、古桥等10余个村的党员活动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对刘李、曹刘、师庄、古桥、贾集等5个村进行高标准改造,先后建设党组织规范化示范点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行全覆盖,建设党员学习微信群42个,使流动党员走遍天涯,身在他乡,心系乡亲。
把党建延伸到有党员的地方,让党员有“家”的感觉。学习有平台,展技有战场。古桥镇依托党支部、专业合作社,组织,党员种养大户,引导组织群众共同生产、合股经营。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以“互联网+现代农业+庭院经济”为载体,采用“党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经营理念,实现共同富裕。镇区西北以蔬菜种植基地为平台,按照“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的经营流程,使农户生产的各种蔬菜远销广东、青海、湖南等地。镇区东南则以长葛合盛种植合作社为依托,联片规模发展小麦、大豆、玉米、辣椒等优质农产品,经济益效比一般散种农产品高出10%。难怪有人编出这样的顺口溜夸赞党员。“古桥党员真英雄,市场经济显本领,乐于奉献帮贫困,跟着党员沾大光,共筑心中富裕梦,党旗鲜艳永飘扬”。
二、凹显古桥特色,发展优势农业经济。
自改革开放以来,古桥这个农业大镇冲破千年桎梏,破解种种困难,改变了人民生活,使古老的土地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古桥镇是农业大镇,拥有良田5.3万亩。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的人民一直过着“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艰苦日子。小麦产量一直徘徊在亩产200斤,“能吃上白面馍,喝一碗净面条”是他们心里永久的渴望。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都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当作大事来抓,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做好良种推广和农技推广,科学配方施肥。到1991年,小麦平均亩产已达到356公斤,玉米平均亩产达到470公斤。到2017年,小麦平均亩产猛增到了50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550公斤,实现了亩产“双千斤”。着似一组枯燥的数字,却默默向人们讲述着古桥艰辛创业的历程。
谁能忘,早在1992年,党委政府组织全乡干部北上焦作参观学习立体化模式化种植。乡干部没日没夜奔波地方村地头,量尺寸,卡模式,终于形成了以贾集、庙张、师庄、刘李、魏庄等东南部各村为代表的“麦、棉、西瓜、蔬菜”一年四种四收”万亩方。以苑店、岗李、黄岗、伞李、郭梅、孟寨、王科庄等西部各村为代表的“麦、烟、红薯”一年三种三收的“万亩示范方”,使全乡农业经济效益有了大的飞越。
谁能忘,为了发展烟叶生产,增加财政,古桥镇机关干部走村串户,走村串户,做群众工作,采取强硬措施防止烟叶外流……
谁能忘,2002年,为了加快土地流转,催生农业种植合作社,古桥乡机关干部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
历尽千苦终修正果。如今的古桥镇不仅有豫粮集团、荣华牧业、长葛合盛专业生产合作社,等大型农业、养殖业企业我入住古桥,还成立了多个大型合作社,承包土地多2万多亩。与此同时,全镇的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也得到了长期发展,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需求。
要全面发展农业经济,就不能单条脚走路。这是历任镇领导做工作的铁定原则。
以林补农,全面提升土地综合效益。1997年以来,他们与省林业厅合作建设了以董天龙、朱毛赵为中心的万亩农林间作试验基地,形成了董天龙天然氧吧。同时,辐射带动了全镇的林业生产。以速生杨种植为主,农业间作面积以每年200亩的速度增加。20年来更新补栽树木5000万平米。使全镇农业间作面积一直保持在1.5万亩。加上“四荒”植树、廊道绿化、片林打造等,古桥镇可以说是遍地插绿,2019年,古桥镇被评为许昌市旅游示范镇,师庄村被评为许昌旅游示范村;2020年,我镇师庄村荣获国家级森林乡村、刘李村荣获省级森林乡村,古桥镇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许昌级文明村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十多年来,以林业生产衍生出的木板材加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从事专业加工木板材的个体户已达150多家,从事木材收购个体户达到了270多家。吸收消化农村闲散劳动力1万余人。实现社会综合效益2.3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纯收入1.7万元。走进庙张、寺后李、贾集、夹岗、魏庄等村,到处是机声轰鸣、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
三、多轮驱动,历尽艰辛发展乡镇企业
古桥镇人在黄土地上开拓,奏出了动人的田园金曲。古桥人从黄土地上走来,创造了耀眼的企业辉煌。古桥镇乡村经济发展异军突起,古桥人历尽了坎坷艰辛。
改革开放之初,古桥镇办先后办起了陶瓷厂、机械厂、面粉加工等几家乡办企业,可由于缺资金,缺技术,无经验,没几年也都全军履没。勉强生存下来的也是时干时停,朝不保夕。
那是1993年的乡办企业的惨状。然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古桥人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总结经验教训,确立了“解放思想、加大力度、牵好乡办龙头,抓好强弱两头,带动全面发展”的基本思路。并采取了强有力的三大举措:
一是充实乡工业办干部力量。指派三名班子成员加强纪委领导。抽调8名机关优秀干部到市骨干企业跟班学习管理经验;引进了8名管理、技术、销售方面的人才。
二是筹集资金。组成清欠小组赴西安、奔焦作、上郑州、下安阳,行程数千公里,追讨欠款30多万元。同时,镇领导与有关人员一起四面出击,多方争取资金数百万元。
三是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制度,制订目标责任,引入激励机制。使过去的几家半死不活的企业起死回生,墙地砖厂产品一次通过省级质检;机械厂首次扭亏为盈,交纳利税28万元,特种灯泡厂产品供不应求,远销东南沿海。
古桥镇乡办企业终于昂起了“龙头”。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出台各种诸如土地征用,证照办理,资金协调,治安保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鼓励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上马。先后涌现出朱毛赵福利造纸厂、史庄电热材料厂、双刘卫生纸厂、庙张预制构件厂、菜王木材加工厂、石庄纺纱厂、夹岗活性碳厂、陈故、徐王赵三轮配件厂。在改革带动“战略实施中,又先后建成了寺后李、贾集、岗李、古桥四个大型农贸市场。自此,古桥人甩掉了“老东乡”的落后帽子。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个休私营经济实体迅速崛起。截止2020年,全镇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家,规下企业40余家。
四、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提升古桥外部形象,为群众打造美化、亮化、绿化的宜居环境。
早在2001年,古桥镇就着重推进以经济型果村种植为主的生态村建设,鼓励农户在房前屋后、坟地荒园种植杏、梨、柿子、石榴、大枣、桃等果树,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十多年来,已形成了以师庄为中心的带动刘李、曹刘、董天龙等十多个村的庭院经济典型。如今,你只要打开互联网搜索“长葛师庄金杏”,那早春繁花似锦、初夏果实累累,采摘旅游的场景,就会展现出来。由于村里成立了果品生产专业合作社,使农户树上的果品一成熟就是商品,村内房连树,树挨人,自成一景,自有“人在村中走,如在画中行”的诗情画意。仅此一项每年为村民增加上百万元的收入。
这只是全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缩影。目前,镇区内的刘李、曹刘、董天龙等村的观光休闲景点已崭露头角,并与秋实产业园、石庄桃园、朱毛赵葡萄生产基地、师庄浩烁草莓园等休闲农业景点遥相呼应,连点成线。形成了一年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看则赏心悦目,品则入口如怡的新型休闲农业大格局。
意犹未尽绘宏图,未来征途再扬帆
为进一步打造古桥观光农业,建设休闲生态小镇。今年初,古桥镇深刻把握,从实际出发,以“党建引领,规划先行,做强特色,扮美乡村”为指导思想,以创建许昌五好党委为目标,夯实基层党建基础,按照“现代先进农业”标准发展,创新举措,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三结合”示范镇创建,确保以党建高质量推动镇域经济发展高质量。立足自身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科学编制镇村规划,按照“一村一品”原则,突出“党建引领,试点先行,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目标,按照“一个中心两路一中轴”的规划格局把全镇按照“工”字结构进行重点打造,辐射提升。一个中心即以镇区为商贸发展中心,以仿古青铜器为代表建立特色商业街;两路即一号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打造绿色廊道,二号路以南辛、夹岗两个村企业为带动点,形成工业经济带;一中轴以中心路为连接中轴,辐射发展夹岗板材加工业、庙张金银花特色种植业、贾集优质粮种植等。
五、深化脱贫攻坚,关注民生民计
30年前,当人们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兜里有钱花,吃喝不用愁”就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梦想、期盼和美好向往。
如今这一切不仅成为现实,而且和城里人一样不差。这一切无一不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为了彻底消除贫困,基层干部走村入户,建档立卡,送钱送物,送技术,送岗位,把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得深入细致,有声有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一沉到底,不做花架子,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
与此同时,全镇的医疗保障、教育体系等工作也得到同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古桥镇面貌大改观。社会经济新跨越,安居乐业美如仙。这是古桥镇改革开放以来的真实写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桥人仍一如既往地振奋精神,再次扬帆。党委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着古桥,并对今后的工作做出了更恢宏、更完善的远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