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史专栏 > 百年看许昌

牢记使命,奋勇争先,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气象

时间:2021-05-26  来源:许昌生态环境局长葛分局  作者:许昌生态环境局长葛分局

  长葛市环境保护局是在长葛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所属的“环境监测站”的基础上更名为“环境保护局”(副科级规格)。1996年3月撤销长葛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所属的环境保护局,组建新的环境保护局,列入政府序列,正科级规格。按照机构改革要求,2019年11月更名为许昌生态环境局长葛分局。近年来,许昌生态环境局长葛分局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遵循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牢记环保人初心使命,加压奋进,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向污染宣战,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强化环境监管手段,各项工作积极稳步推进,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一、以加强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动环保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长葛市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保障了环保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污染防治是环保工作的主线,近年来,环保工作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取得可喜成绩。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突出抓了以工业污染防治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一是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先后制定下发了《长葛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长葛市“三散”污染专项治理实施方案》、《长葛市“散乱污”企业整治、散煤污染治理、散尘污染专项治理实施方案》、《长葛市小塑料、小镀锌、小浴柜行业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各单位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和明晰,压实工作任务。强力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充分发挥“三支队伍”和市、镇、区、村四级网格监管作用,区委书记任网格长,发挥村级“一长三员”(即村环保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作用,各村(社区)支部书记是本辖区“散乱污”企业排查监管的第一责任人,严密排查、严格监管,确保辖区内“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严防死灰复燃。突出抓好“散尘”专项治理。充分发挥大气专家团队的科学调度作用,实施全时段、全地域、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尤其是空气站点周边,24小时重点监控,一旦发现数据拔高苗头,立即在大气工作群进行调度,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把问题解决到位。加快推进“双替代”改造,建立散煤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监管体系,组织开展散煤散烧夜查晨查行动,确保在“禁煤区”内实现散煤和洁净型煤“清零”。“禁煤区”外“双替代”覆盖不到的农村地区,要推广使用清洁型煤,实现散煤“清零”。强化督导检查。重污染天气管控期间由分局科级干部带队对空气站点周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间断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严厉打击。由生态环境局干部队伍、污染防治攻坚成员单位分管副职、各镇办环保副书记组成环保工作“三支队伍”,集中培训,每周测试,转变环保攻坚“灯下黑”工作状态。制定了《长葛市污染防治攻坚党建+网格监管工作方案》,建立三级网格,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模范带动作用,整合管理资源,提升监管效能。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镇、区、村三级网格化监管网络建设进度,进一步明确到每一片区域,每一个点位,每一个责任人,切实发挥监管作用。

  二是在水污染防治上,实施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快长葛市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施和制度建设,全面清理整治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制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方案》,每月对饮用水水源进行一次常规指标监测,每年进行两次全指标监测,对查出的特征污染物要分析污染来源,并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日常监管制度。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强化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考核。工作推进中充分运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实施全媒体、高强度的宣传发动,营造全民治污的氛围。曝光全市污染重、水质恶化明显、水环境风险大的河流名单,公布重点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大对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宣传报道和信息公开力度,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支持。各年度分别制定并下发《长葛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建立了工作台账、细化了工作目标。加强与水污染防治攻坚成员单位联系沟通,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环境执法和环境监督,加大水污染防治巡查力度,依法从严从重查处和打击偷排工业废水、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对不能落实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报请市政府,坚决予以关闭,确保达标排放,长葛分局对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进行强力督导,重点督导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确保按照时限要求完成各项水污染防治工作。联合住建、水利、城管等部门,对清潩河、东小洪河等河岸沿线排污口现状进行了全面排查,并建立了排污口问题台帐,分解了工作任务,按照“动态监管、长效保持”的工作机制,督促属地镇(办)加快实施辖区内排污口截流工作。加强对我市主要河流的日常监督管理,适时安排环境监测部门对河流点位进行取样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如发现水质异常问题,组织住建、水利、城管等部门及各相关镇(办),针对水质异常的原因进行全面排查,建立问题整改台帐,并督促相关单位或部门整改落实到位。许昌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监测通报显示,我市石梁河三张闸、清潩河禄马桥、小洪河京广高铁桥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并优于Ⅳ类水质,饮马河关庄村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并优于Ⅲ类水质,达到许昌市规定目标要求。城市建成区已全面消除黑臭水体;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三是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将土壤环境监督管理列入环境保护重要内容,同时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纳入常规环境监测体系,实施土壤污染源的全面调查工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档案数据库。以农村土壤面源污染为防治重点,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高残留化肥、农药的使用;切实解决农田地膜污染问题,推广应用易降解膜,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有效控制白色污染。督促各镇办、各相关地块土地使用权人加快开展地块调查工作,确保按照上级明确的时间节点完成调查任务,并做好网上填报、公示及消号工作;作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及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重点工作的督导落实工作,确保我市年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督促各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完成了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方案编制及自行监测工作;督促各重点监管单位建立健全了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制度,各重点单位都编制了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方案,各相关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已全部完成;全面开展市域内加油站地下储罐防渗改造工作,我市78家加油站全部完成了地下储罐的防渗改造工作。

  二、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优化调整三大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整治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优化力度。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长葛市主动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深入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传统行业改造提升力度,让传统行业企业“枯枝展新芽”,焕发新活力。围绕卫生陶瓷、不锈钢、人造金刚石、建筑机械、人造板材、蜂产品等行业进行升级改造。以陶瓷行业提升为切入点,高标准规划卫浴配套产业园,做大做强产业聚群,打造卫生陶瓷“中国中部卫浴产业基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德国交流合作,助推高质量、绿色发展。学习德国工匠精神,借鉴双元制职业培训手段,引进先进装备核心技术,加快智能化改造进度。加快推进铸造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铸造园区品牌,实现铸造行业绿色发展之路。积极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设,加快引进光伏项目并网建设,筛选河南森源天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万千瓦分布式风电项目,已在国家能源局备案;推进恒达热力有限公司清洁煤电集中供热;加强天然气供应能力建设,新增天然气供应量1.2千万立方以上;加快推进了集中供热管网建设。积极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我市小微企业数量多、门类广、结构复杂,以及107国道、S325省道穿城而过,造成我市区域内环境容量巨大,污染源点多面广。强化城区各条道路、县乡公路、国省干道等道路的综合整治力度,采取路面硬化、洒水抑尘、车辆限速、路面养护等措施,确保24小时清洁不起尘;加强入境大货车宣传引导、远端分流、尾气检测等工作,共设置7处大货车远端分流点,实施24小时引导;划定了城市高排放柴油车禁行区域,对在禁行区域内的国五及以下高排放柴油车采取24小时禁行措施;在许昌地区率先开展重点用车大户企业中建设车辆门禁监控系统试点,利用监控系统自动识别进出厂区的车辆环保类型,为应急管控期间全面管控高排放车辆提供科技支撑。

  三、强化绿色化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发展历程中,在环境污染治理上,实现了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控的转变,在发展与保护关系上,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再到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建设生态安全屏障转变。在推进绿色化改造工作中,组织规模以上钢铁、有色金属、陶瓷、铸造、板材等行业,通过专家大讲堂、公开课的方式,对相关企业输入绿色环保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重点能耗环节追溯评估等方式,建标杆、创引领,做到日常运营精细化管理。采取重点服务、动态管理、定期走访、责任到人等,对重点项目实行一对一服务,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流程、强化责任,提高重大项目建设环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及时协调解决企业手续办理、建设、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涉及环保方面的问题,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当场协调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共性、重大问题,提交党组会研究意见报送许昌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通过活动取得的成效,结合“千名专家进百县帮万企”绿色服务发展、每月“企业服务日”以及“四个一百”服务企业专项活动,持续转变作风,对企业在污染防治技术、环保政策法规等方面给予指导帮扶,做好企业的“服务员”和“店小二”,促经济、保环保协同发展。

  在项目前期工业设计阶段做好规划,要有前瞻性,预留污染物处理空间,实现物料(废物)输送转运信息化、管道化、自动化,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实现产品的上游、中游、下游实现绿色化生产,达到可循环的产业链。以长葛大周再生金属循环产业集聚区为重点,打造“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加工-再生产品”产业链,积极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途径,打造“建筑材料—建筑垃圾—再生建筑材料”循环产业链,依托农产品资源,支持发展“种植业—食品加工—养殖业—污水和废物回收利用”等产业循环链。按照1:3:3:3要求,持续推进10%企业成为绿色标杆,30%企业超低排放,30%企业达标排放,30%企业关停并转,鼓励更多企业实施“一厂一策”绿色化改造,并通过分级绩效考核,享受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的豁免政策。

  依托“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重点打造“无废产城”制度链、“无废乡村”生态链、“无废经济”发展链、“无废文化”传承链四大亮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试点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许昌市创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中大周片区勇立潮头,积极做好长葛市大周产业集聚区产业链条,构建融回收网络、市场交易、冶炼加工、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再生金属回收利用体系;进一步细化产业链条,推进葛天再生资源公司年拆解6万辆报废汽车项目、百菲萨年处理11万吨电炉除尘灰和年产4万吨氧化锌粉项目、无硝酸酸洗和废酸循环利用等项目建设进度;2020年底前,“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的55项具体目标指标全面达成;2025年底前,固体废物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公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2035年底前,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长葛城市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契合,“无废城市”愿景得以实现。

  四是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环保机关和队伍建设

  环境保护的推动力量来自公众,没有公众参与就做不好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 我们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开展了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6·5”世界环境日,吸纳企业,依托新闻媒体,开展了环保法律法规集中宣传。利用电视台、长葛报社等媒体,不间断宣传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各项工作,利用各镇(办)村委会大喇叭,在每天早上7点、中午12点、晚上6点等时间段不定期播放广播稿,特别是省生态环境厅录制的《村长开会说“三散”》,起到了很好效果,营造了舆论氛围。制作《长葛市关于做好“三散”污染治理的通告》、《工业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明白卡》等宣传品,向全市各单位、企业、乡村等一一发放,确保让更多人理解环保、支持环保。

  牢记政治使命,敢于和善于攻坚克难,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认真履职尽责,直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严峻形势和多重挑战,增强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全面提高环保队伍的综合素质。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深入开展了思想、作风、组织、业务、制度五大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内部管理,建设学习型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协调配合能力,造就了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树立了环保新形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