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打通职工和居民两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通道,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并轨;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维护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权益;
……
40年间,长葛的社会保障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最初的劳动局到后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再到现在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40年间,人社局名称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保障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不断深化。
在谈及40年劳动社保工作的变革时,市人社局负责人感触颇深地说道:“40年的时光,长葛市社会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社部门也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从原先的管理型机构,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的服务机构。”
(一)医疗保险制度从无到有
改革开放40年,我市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从当初的公费医疗到现在覆盖全社会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条不断解放思想、利用制度惠及更多民众的改革之路。
1984年4月28日,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这个通知下发的背景是许多基层县市的公费医疗已经成为财政的巨大负担。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两年后的1986年,长葛县公费医疗办公室成立,针对全县所有财政供养人员医疗需求进行报销,县公疗医院也在当时同步筹备起来。
1998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政策框架。这一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很快,长葛启动了从公费医疗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步伐。2000年7月,我市发布《长葛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成立了长葛市职工医疗保险所,对准全市所属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市属各类企业及团体,征缴基本医疗保险费。当年基金统筹收入330万元,统筹支出169万元。
从公费医疗到医疗保险,不是简单的名字改变,它是从计划经济式的简单报销制度,向市场经济式的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制度上的,更是人社部门思想上的一个转变。从前你是管理医疗费用报销的部门,现在是要为全社会提供医疗保险的服务部门。
2003年7月,针对农民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在长葛建立起来。
此后10多年里,针对基层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范围不断扩大。
2006年7月,我市出台政策,将灵活就业人员、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2008年7月,长葛市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中心成立。基本医疗、工商、生育三大社会保险的征缴预支付自此正式完善。
2016年11月,“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成立长葛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心。一个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在长葛建立起来。
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实现了统一,人年均筹资670元,筹资总额达到了4.27亿元,住院费用补偿封顶线统一为15万元。支出方面,截至2018年10月,全市累计享受城乡居民医保补助1656.19万人次,累计补助金额23.49亿元。
从2012年,全市实现了参保职工住院医疗费用的直接报销;在2014年和2016年,针对重症慢性病的医疗需求,又分别实现了本地医院门诊费用直补和定点零售药店费用直补;2017年,又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省内外异地住院直补。这些工作极大地缓解了广大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二)养老保险从零起步到全面覆盖
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从侧面反应出改革开放40年来,长葛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养老保险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从无到有地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体系。”
长葛市养老保险的发展历史还要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国营企业为中心的时代。从1985年开始,各地纷纷进行重建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制度的试点。
1985年,长葛县劳动保险管理所成立,开始将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在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上,主要是机关单位职工这些靠财政供养的人群,也就是当时俗说的“铁饭碗”。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用工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运而生。长葛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更是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飞速发展。如何推进养老保险体制更好更快地覆盖这些人群,成了困扰当时社保部门的头号难题。
当时所有工作中就数个体养老保险业务最难推行!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个体养老保险业务不熟悉,因为过去的养老保险业务只对机关单位及国营企业。当时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是养老保险,甚至把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混为一谈,根本听不进去宣传,更何况要缴费满15年以上才能领取养老金,他们认为是遥不可及或不可能的事。
为了推进个体养老保险业务的顺利进行,市人社局组织了专门小组,先从我市几家大型企业入手,当时没少往黄河旋风和森源电气跑,楚金甫和乔秋生的办公室我不知道跑了多少遍,最终他们带头为企业员工入保。黄河旋风和森源电气都是长葛市第一批为职工入保的企业,但就是他们这样的大型企业,当时也只要寥寥数百人入保。
2003年至2013年十年间,我市企业养老保险征缴金额从2900万元直线增长至2.1亿元。近十倍的增长幅度背后,一方面是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认识到接纳的过程。除了规模上的增长,我市企业养老保险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自2004年起,按照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的文件规定,我市已连续14年为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从2004年的530.35元增长到2017年的2223.04元。
除了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的不断推行,另一项发生在长葛大地上的养老保险制度变革则更深刻地影响到了更多长葛父老。那就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全国范围内的新农保试点建设工作正式开始。我市主动到省里请缨,成为河南省第一批工作试点。
2009年,在获得省级试点的资格后,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在长葛市立刻上马。60岁以上的老人,在缴纳保险金后的第二个月就领到了国家发放的养老金。当时因为我们走在全省前头,周边不少县市都在疯传,长葛给农民发养老金了!人社局工作人员乡下调研,跟村里人聊起来这件事儿,大伙儿都直夸党的政策好,因此可以看出当时这项制度的建立,对农村、对农民思想上的冲击有多大。
(三)就业服务工作成为人社工作的核心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服务工作已经正式成为人社工作的核心之一。20年里长葛完成了从“外出打工潮”到“返乡就创业潮”的转变!
最早在计划经济时代,找个“铁饭碗”,几乎是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那时候劳动部门也只是简单的一个职能部门。改革开放40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劳动部门的主要职责也从管理转型到服务。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长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长葛总面积650平方公里,总人口77.7万人,人口密度大,矿产资源缺匮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过去的30年里,长葛一样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很大,促使就业服务作为核心工作。第二个原因是长葛非公经济发展迅速,正是因为长葛一没有矿产资源,二没有旅游资源,造就了我们长葛人敢想敢拼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促成了过去40年里长葛非公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全市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金刚石制造、有色金属、建筑机械、陶瓷卫浴等为主的产业发展体系。做好这些产业的就业服务,也是保持长葛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业服务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早在2003年,长葛就在全许昌率先树立起了服务创业、促进就业的理念,并建设了许昌市最早的创业孵化基地。那时,长葛就开始针对市内一些比较有前途的小型企业和创业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孵化指导,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进而解决就业问题。
(四)三级服务平台成就就业政策2.0全面落实
时间来到2008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长葛就业形势逆势而上,不但没有出现大量失业现象,反而出现了用工荒。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沿海地区的很多加工产业受到影响,对外贸易萎缩,影响到工厂生产,进而产生了失业现象。而长葛作为一个内陆工业城市,非但没有出现失业现象,反而出现了大规模的用工荒,不得不转而吸纳外来就业人口,这种独特的“长葛现象”引人瞩目。
2008年的“长葛现象”从侧面体现了长葛民营经济的强大实力。也正是在这一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次年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就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自上而下的法治化进程,更加惠民的就业政策也不断出台。
全国就业政策2.0版正式形成的格局下,长葛再次走在了前列。
2008年长葛市正式启动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历经一年时间,市政府出资和利用政策性资金近500万元,按照场地、制度、服务、人员、设施、费用“六到位”的要求,率先在许昌市实现了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的标准化建设。
共建设市级人力资源市场1个(服务面积950㎡),镇(乡、办事处)级人力资源市场16个(服务面积60㎡以上),359个行政村全面建设了工作站(电脑、打印机等服务设施全面到位,服务面积20㎡)。
与此同时,16个镇(乡、办事处)基层保障事务所业务及人员管理实现垂直化标准,依照择优聘用的原则,共聘用专职管理人员75名。长葛市人社局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发文,聘用369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
许昌市政府在我市专门召开了“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要求其他县市区按照我市三级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标准,积极统一打造。当时长葛的三级服务平台建设为全许昌就业政策2.0版本的贯彻落实,趟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2013年以来,全市举办大小招聘会和项目推介会200余场,发放“求职早知道”、“项目早选择”40000余份,推介创业项目10多个,介绍农民工进城务工6000余人。
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全市各项就业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各项指标实现倍增效应。以2009年为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口2012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95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255人,劳务输出转移32500人,农民工技能培训5481人,小额担保贷款1280万元,创业培训330人。除创业培训实现许昌市下达目标的110%以外,其他以上各项指标完成比均在200%以上,就业指标倍增效应明显。
此后多年间,依靠三级就业服务平台,我市多年创就业指标完成情况均保持高速增长,走在许昌市前列,实现了“许昌有位次,全省有影响”的大好局面。
同样在2008年,我市还开展了失业保险制度改革。2008年4月9日,原待业职工管理所更名为失业保险中心。当年全市参保41030人,失业保险费征缴收入1178.47万元,失业保险费总支出503.07万元,累计接受失业职工1197人。
为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有效预防失业、稳定就业。自2015年3月起,我市失业保险中心为单位、企业和个人缴纳费用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分别从1.5%和0.5%降低到现在的0.7%与0.3%。
同时,自2017年开始,全市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申报失业保险稳岗补贴。当年森源电气、森源重工、众品食业三家企业共获得稳岗补贴64.3万元。
截至2018年,全市共征缴失业保险费780.75万元,参保人数达到43500人,失业保险费总支出252.28万元,累积接受失业职工222人。
30多年来,全市失业保险从最早的仅覆盖国有企业职工,到后来扩大到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职工,到现在覆盖全社会,经历了一个由初创到稳步发展和继续向深层次发展的过程。现在失业保险已经成为稳定就业形势的一项重要手段。
(五)“双创”开创就业政策4.0时代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李克强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把鼓励创业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政策。这可以称为改革开放以来就业政策4.0版本!很快,省、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如小额创业担保贷款增加放贷范围并提高放贷额度,实施大学创业补贴、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项目补贴、创业孵化示范园区项目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大众创业优秀示范项目补贴、大学生见习基地建设及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创业培训、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各类就业培训、就业困难群众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安置等等。通过实施这一系列不断升级的就业政策,使全市就业政策更加多元、灵活,也使得全市就业形势更加稳定。
创业政策4.0时代到来以后,全市私营企业的发展潜力被进一步激活。
2015年以来,我市累计新增私营企业近5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近2万家。连续完成许昌市下达目标的150%以上。小额创业担保贷款4年内累积放贷超过3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达8000余人。全市范围内先后获批省级示范项目2个、省级大学生见习示范基地2个、省级高层次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许昌市创业孵化园区2家,3家企业在市级创业大赛获奖。
此外,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等多项重点就业指标连续3年在许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项目考评中位居第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实现了长葛市从内陆劳务输出型城市到劳务输入型城市的转变。一方面凸显了我市民营企业超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稳定了全市就业形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六)以扎实的工作助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按照上级脱贫攻坚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市转移就业的工作特点,市人社局推出了培训加就业打包推送、开发公益性岗位、倡导公益扶贫等模式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截止2018年,全市共开展各类精准扶贫就业技能培训班75期,5300余人接受培训;安置贫困劳动力从事乡镇公益性岗位228人,每人每月发放岗位补贴1600元,累积发放补贴资金599.32万元,实现了一人就业脱贫一户的就业扶贫目标;提前超额完成了省定2018年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有培训意愿且有受训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双80%以上的就业扶贫目标。
改革开放40年,我市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窄到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更实现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在全力促进就业创业、完善覆盖城乡、推动人力资源强市建设、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为实现长葛发展高质量做出了非凡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