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雄关漫道 > 亲历者说

99岁老红军忆长征:一根竹棍救了十几位战友

时间:2021-10-21  来源:  作者:

向守志,原南京军区司令员,1917年11月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8月16日,迎着晨曦,记者来到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老干部活动中心,只见一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朗诵诗歌《长征》。

老人正是99岁的老红军、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谈起长征,向老动情地说:“长征路上,我们能够矢志不渝、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战友情谊,比天高比海深!”

“每个人都争着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如果不是老班长舍身相救,我的命早就没了。”一开口,向老就和记者讲起了自己被救的经历。

长征前的一次战斗中,向守志正抱着马克沁重机枪打得两眼冒火,一发炮弹呼啸而来!千钧一发之际,他被人猛地用力一推,瞬间被人压在了身下。“轰隆!”随着一声巨响,炮弹在不远处爆炸并炸开了一个土坑。向守志抹去脸上和身上的泥土一看,原来是班长及时把他扑倒了。

“沉住气,注意保护自己!”听着班长的嘱咐,想到班长为掩护自己差点牺牲,向守志顿时感到一股暖流在心头涌动:一定要好好珍惜并回报这份超越生死的革命情谊!

向守志当时在红四方面军的红9军。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为早日与中央红军会合,部队行军速度很快。

“长时间的行军打仗,指战员们的脚都磨烂了,无论谁脱下草鞋,露出的都是一双血迹斑斑、溃烂流脓的脚。”向老回忆说,他扛着重机枪,负荷比一般人重,脚更是肿得厉害,尽管用布和稻草裹了一层又一层,可没走多久,脚上就又渗出了斑斑血迹。

一次行军中,走在向守志前面的一名战士突然摔倒了,枪托砸到了向守志的脚,他的脚背顿时被砸得血肉模糊,每走一步都钻心疼痛。由于当时缺医少药,向守志一直咬牙忍着,直到伤口自愈。

“长征途中,天上敌机轮番轰炸,地面敌军围追堵截,后勤补给保障困难,药品更是短缺。”向老告诉记者,许多伤员任凭伤口发炎、溃烂也不医治,为的是多省下一滴酒精、一卷绷带给战友,哪怕自己倒下,也要让战友先好起来;还有的伤员病痛难忍,为不影响战友休息,他们咬着床单强忍着,有的至死嘴里的床单都拿不下来……

向老眼中噙满泪水,感慨地说:“尽管条件异常艰难,但那时的红军队伍非常有凝聚力,每个人都争着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红军之所以能够一次次超越人类生存极限,团结友爱是力量之源”

1935年6月18日,红四方面军终于迎来了历尽艰辛的中央红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刚过完草地,由于张国焘的错误指挥,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又掉头南下,再次踏入荒无人烟的大草地。

红四方面军南下作战失败后举步维艰,广大指战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同红二方面军一起,重新踏上北上抗日征程。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部队不得不翻越冰雪覆盖的夹金山。夹金山虽然海拔只有4000多米,可是终年积雪,气候条件十分恶劣。

向守志踏着没膝的厚雪,扛着枪艰难前行。大家前拉后推,相互搀扶着翻过了夹金山,向守志嗓子完全哑了,手脚也都冻烂了。一次,他刚坐下来,就失去了知觉,战友们点起篝火,慢慢地把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过了雪山是草地。一块块间杂着野花的嫩绿水草,好像浮萍似地附着在泥沼之上,一脚踩上去,附近的地面都在晃动,一不小心便会陷入沼泽之中,战友救助若不及时,人一会儿就没了踪影。

过草地时,官兵每人都携带了一根长长的棍子,向守志选了一根竹棍。一次行军时,向守志听到不远处传来呼救声,他立即冲了上去,只见一位年纪与他相仿的战友在泥潭中苦苦挣扎。向守志全然不顾陷入泥潭的危险,用脚先试探出一块较硬的草地,然后探出身子,将手上的竹棍伸向那位战友,半小时后,终于把人拽了上来。

“我用手中的竹棍,先后救起了十几位陷入泥潭的战友。”向老对记者说,“红军之所以能够一次次超越人类生存极限,团结友爱是力量之源。”

“不离不弃的兄弟战友情谊,时刻激励着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

“凡是参加过长征的人,都有过挨饿的经历。”向老谈到,缺粮食是红军长征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

“过草地时,干部骨干常把干粮集中起来留给新同志吃,自己却啃树皮嚼草根。”向老回忆道,连队靳指导员一直带领收容队跟在连队后面走,帮助掉队的战士扛枪,搀扶体弱多病的战友一步步向前走,还将自己的粮食分给战士们,自己却经常饿肚子。

“我个头高饭量大,发的那点粮食根本不够吃,不少战友匀过粮食给我,或将挖到的野菜分给我,让我得以走出草地。”说到这儿,向老声音哽咽,眼眶又湿润起来。

走出草地,向守志站在草地边回望,感慨万千。这片辽阔壮美的草地,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倒在了它的怀抱中……

“走出草地后吃的第一顿饭是‘锅盔’,我这辈子都记得!”向老介绍说,“锅盔”是当地的一种面饼,足有四五斤重。管理员买回大饼切开后,分给每人一块,大家终于不用互相谦让,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城胜利会师,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采访结束,向老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歌曲《过雪山草地》,激动地说:“在风雪弥漫中彼此依靠,在跋山涉水中相互扶持……这种不离不弃的兄弟战友情谊,时刻激励着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
 

没有心心相印,哪来生死相依

■张双战

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老红军向守志的回忆,带我们重新回到长征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生死路上,面对雪山、草地、严寒、饥饿、疾病、战争等死亡威胁,红军内部团结一致、患难与共,官帮兵、强帮弱、大帮小、有帮无,在红军官兵中习以为常。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官兵尽管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都坚信自己是共产主义的奋斗者,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从而建立起了“革命的真感情”“革命的真团结”,形成了拖不垮、打不散的凝聚力,锻造出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团结搞得好不好,干部骨干是关键。环境越是艰苦,干部骨干越是关心战士、爱护部属;战斗越是激烈,干部骨干越是冲锋在前、战不旋踵。

爬雪山时,干部主动帮战士背枪;过草地时,干部争着让出自己的坐骑给伤病员;缺粮食时,干部带头去尝未鉴别的野菜。彭德怀忍痛杀掉自己的大黑骡,帮助部队渡过饥饿关。贺龙先后为一位生病的小红军陈伢子找来4匹马骑着走,当第4匹马也倒下时,他又找来第5匹马。他说:“多活下来一名战友,就是多一颗革命的种子。”时任师长贺炳炎右臂重伤截肢,不但让出坐骑给伤病员骑,还把缰绳套在断臂上为伤病员牵马引路……

干部付出点滴情,战士捧出一颗心。红军师长寻淮洲牺牲时才22岁,中弹负伤后,战士们前赴后继地扑上去为他挡子弹,遗体堆成一座小山。平时心心相印,战时生死相依。这种血与火熔铸出的兄弟情、战友爱,是我军凝聚军心的一面旗帜,也是团结奋战的力量源泉;这种生死不渝、以命换命的革命情谊,值得今天的各级指挥员细细品味——

无论是打赢信息化战争,还是推进改革强军;无论是加强基层建设,还是树立领导威信,都需要一如既往奏响“团结就是力量”的经典旋律,靠友爱互助凝聚士气,靠手足深情担当使命,从而巩固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内部关系,凝聚起广大官兵团结奋进、强军兴军的智慧力量。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