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党史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我们的二十大 > 莲城实践

发展中的许昌市农业科学院

时间:2022-10-11  来源:许昌市农业科学院  作者:

  二十余载弹指一挥间。在许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1997年7月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挂牌成立,到今天更名为许昌市农业科学院,秉承人才强院、科研兴院、成果立院、服务三农的理念,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单位性质由自收自支向事业全供转变,人才队伍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研究领域由以农作物为主向经济作物、现代农业及更广更深领域转变,历经23年的艰辛奋斗,发展成为科研条件不断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更新,硕果累累的科研机构,为实现许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许昌市农业科学院概况

  许昌市农业科学院位于许昌市建安区蒋李集镇南2公里处,距离市区约12公里处,核定编制45名,在编人员30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5名,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9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市级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名。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13个,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7件。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出版专著一部;常年承担科研课题20多项;拥有“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许昌分站”、“许昌市主要农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等称号,先后涌现出许昌市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批先进个人;荣获河南省农业系统先进单位、河南省“讲科学、将创新、讲道德、比贡献”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和奖励。

  二、历史沿革

(一)农科所成立

  1997年,为了振兴许昌市农业发展,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市,许昌市农经委向许昌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提交了成立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申请报告,历经数月,最终同意依托许昌市农场成立“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并明确为县级事业单位,隶属许昌市农经委领导。主要负责组织开展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新品种的引进、实验、示范和推广等工作。内设三室一办:小麦研究室、秋粮作物研究室、果蔬研究室、办公室,规格均相当于科级;事业编制25名,其中所长1名,副所长2名;科级领导职数8名;科研人员的比例应占编制总数的70%以上等方面,给予了明确的规定。从此市农科所与市农场合署办公,市农科所所长兼任市农场书记,市农科所领导联系分管市农场工作。

(二)纳入财政预算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许昌市农科所与周边地市相比,发展相对较慢,一方面是成立较晚,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和人才不足导致,另一方面是科研经费及人员工资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实行自收自支管理,缺少资金支持。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有关要求,2010年,主管单位许昌市农业局,向许昌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提交了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定为全供事业单位的请示,同年3月收到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的批复,“同意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按财政全额预算管理拨付,自2010年3月起。”至此,市农科所在资金方面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更名农科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农场的经营机制不活、社会负担重、政策支持不健全等问题突显,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着力深化农垦市场化改革,推进政企分开、社企分开,确立国有农场的市场主体地位”的要求,2020年3月,许昌市农科所脱离市农场,经中共许昌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决定,市农科所更名为许昌市农业科学院,同时,根据工作的需要,将市蚕业技术推广站整体并入市农业科学院,隶属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45名,市蚕业技术推广站7名在编人员及10名退休人员转入市农业科学院管理。市农业科学院内设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小麦研究所、秋粮作物研究所、果树苗木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办公室、科研管理科8个机构,正科级规格,核定正科级领导职数8名,副科级领导职数8名。

  三、主要科研成果

(一)新品种培育

1、小麦

  许农5号是2005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获得许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成的小麦新品系,组合为周麦8846/周麦9号。许农5号属半冬性中熟品种,生育期233天,幼苗半直立,株型较紧凑,穂大穗匀,亩成穗37万左右,籽粒白色,有光泽。抗寒性好,抗倒伏力强,抗干热风,耐后期高温、耐旱,抗条锈病,感赤霉病。全生育期所需积温为2096.3-2105.3℃,适播期为10月10-25日。播量以亩基本苗12-15万。2005-2007年度两次参加国家冬水B组区,分别居参试12个品种的第5和第4位。适宜黄淮南片河南、安徽、江苏、陕西、山东等地区种植,累计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

  昌麦9号是2017年4月通过第八届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组合为周麦16/洛麦21。昌麦9号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30.4-231.6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白粒,耐后期高温能力强,熟相好。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赤霉病。播期为10月5~20日,最佳播期10月8~15日,播量8~10kg/亩。适宜河南及安徽、江苏、陕西、山东等地区种植,累计推广20万亩以上。

  昌麦15于2020年5月通过第八届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定,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组合为百农AK58 /pm13/扬麦158*8。弱春性品种,全生育期210.0-223.6天,幼苗半直立,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早,株型松散,抗倒性一般,白粒,饱满度较好。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赤霉病。适宜播种期10月中下旬,适宜基本苗20-24万。适宜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中晚茬地种植。

  昌麦18号是2019年4月通过第八届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成的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组合为9品3/郑育麦9987。半冬性品种,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春季返青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较早,成株期,株型偏散,穗纺锤形,白粒,饱满度较好。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适宜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地种植。全生育期平均218.5-225.0天,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22万。昌麦18品种生产经营权已转让,预计2020年推广2万以上亩。

  昌麦20是2020年5月通过第八届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定,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成的小麦新品种,昌麦20组合为周麦22/Y7324。半冬性品种,幼苗半匍匐,苗势中等,分蘖力强。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株型松紧适中,抗倒性中等。穗纺锤形,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全生育期219.1~230.6天,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适宜基本苗16-18万。适宜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地种植。

2、大豆

  许豆3号是市农科所以豫豆22号为母本,早丰3号为父本,经系谱法选择,以早熟、高产、抗裂荚、抗病、抗倒、广适性为主攻方向,历经11年13个世代定向选择育成的大豆新品系。许豆3号属有限结荚习性,植株直立,株型紧凑,以主茎结荚为主,花紫色,荚多且密,粒型圆形,黄色,籽粒有光泽,叶片中下部偏大,通风透光性好。落叶性好、抗裂荚性强、耐肥抗倒、抗旱耐涝,丰产性好。该品系夏播适宜播期在6月上旬,每亩播量4-5公斤,每亩留苗1-1.3万株为宜。该品系适宜河南全省及鄂、皖、鲁、冀、陕等接壤地区种植,累计推广面积在50万亩以上。

  许豆6号是2009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届八次会议审定的大豆新品种,获得许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以许豆3号为母本,许9796为父本,历经10年,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属有限结荚习性,具有节间短、结荚数多、籽粒性状优良、产量高、稳定性好、抗裂荚等特点,在河南种植生育期113天,适宜播期6月1-15日,亩播量4-5公斤,每亩留苗1.1-1.3万株为宜。在河南省部分县市累计推广100万亩以上,平均亩增20公斤,亩增效益84元,累计增效8400万元。

  许豆8号是农科院培育的中早熟、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是以许98662(从豫豆8号商品豆中改良而来的亲本材料)为母本,许96115(外引育种材料中筛选的优良亲本)为父本,历经11年,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属有限结荚习性,植株紧凑且直立,通风透光性佳;紫花,灰毛,荚褐色;籽粒中等,圆形,黄色,有光泽;整齐度好,成熟落叶性好。抗裂荚、耐肥、耐旱、耐涝、丰产性能好等特点。在河南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8天,适宜播期6月上旬,亩播量4-5公斤,每亩留苗1.3-1.5万株为宜。适宜河南省各地区种植,在河南省部分县市累计推广30万亩以上。

3、西瓜

  许抗七号是根据西瓜生产和市场需求,以M-5(从“汴杂七号”商品西瓜经多代自交分离定向选育而成的稳定自交系)为母本,D-10(农科所引进的育种材料中筛选出的黑皮优良自交系)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黑皮西瓜新品种。许抗七号果大、高产、品质忧、易坐果、抗性好、适应范围广,综合抗性好,高抗枯萎病,轻感炭疽病,较耐病毒病。生育期105天,果实成熟33天,在河南省中间试验中,产量、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均比较突出。适宜河南全省地区种植。

(二)小麦苗情远程监控技术推广

  2010年9月份,许昌市农科所将无线远程多功能监控系统用于小麦生产管理,该系统是由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和清华大学共同研制,是利用现代传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对小麦生育时期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田间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太阳辐射量、风力、风向等气象因素及小麦生长态势进行实时监控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无线网络进行实时远程传输。系统每10分钟采集、处理一次田间气象数据,每小时自动拍摄小麦长势照片,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即时传输。

  安装该套监控系统相当于给小麦田间管理安装了“千里眼”,为小麦生产带来了新科技。对田间小麦生长情况实时监控,同时对小麦全生育期的气象条件数据进行记录,省时又省力,避免了数据采集有误和不完整,同时,也为小麦育种工作提供了扎实的气象数据。

  该监控系统的运用,一是服务于领导宏观决策,及时应变栽培管理。根据监控结果和人工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田间管理意见和建议,指导小麦生产。二是服务于专家诊断会商,科学指导生产。在小麦生长关键环节,对所小麦苗情监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做出苗情诊断分析,为不同生育时期小麦的田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制定小麦冬前、春季以及生育后期麦田管理意见。三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在利用仪器监测的同时,采取与小麦苗情人工调查相结合的互补作用,采集相关数据,对小麦苗情进行分类,建立农田环境指标体系和小麦苗情分类标准,进一步完善“小麦苗情数字远程监控系统”,逐步实现小麦苗情监测自动化、苗情动态可视化和田间管理科学化,提高农技人员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减轻劳动强度,解放劳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打破农业大而不强,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困局,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出水平。

  四、探索与发现

  许昌市农业科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探索出了促进科研快速发展的“三条路子”。

  一是合作发展之路。为解决农科院建院晚、人才少、底子薄、项目少、无经费的一系列问题,农科院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出了一套合作发展的路子。与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河南许农种业有限公司开展育种合作,在无经费、无项目支撑的情况下,由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河南许农种业有限公司支付科研人员工资及办公、科研经费,解决了科研经费短缺问题,使农科院在无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得以生存下来。国审小麦新品种许农5号、大豆新品种许豆3号、许豆6号、西瓜新品种许抗七号等都是在无经费保障,由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提供科研经费与其合作下育出的新品种。

  二是人才强院之路。为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开展系列引进人才措施,解决了人才不足的问题。首先是引进本科生,于2004年从省内高校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引进了5名农学本科毕业生,充实了科研人员的不足。其次是在职培养硕士生,通过报销学费、交通差旅费等支持方式,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博士学位。激励措施的出台,先后由6名科研人员在职攻读了硕士学位,目前已成长为农科所科研的骨干力量,其中一名已走上了副所长的领导岗位。第三是引进博士生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市委组织部多次沟通协调,利用全市领导干部调整之际,将许昌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调整到我单位工作,并担任副所长职务,弥补了农科院无博士人才的空白。通过专家介绍,将在中国农业大学做小麦育种专家科研助手的张存利夫妇招聘到农科院小麦所工作,目前已育出昌麦9号、昌麦15、昌麦18、昌麦20等昌麦系列品种和品系。

  三是项目助推之路。建院以来,在经费少的情况下,通过与市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下,实施了90万元的河南省科技基础条件专项资金“许昌市农科所科研设施维修改造”项目和150万元的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许昌市农科所科研设施改造”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试验基地设施不断完善,试验环境持续提升,试验领域有效拓展,改善了科研条件,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主要经验凝聚

  许昌市农科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积累总结出了自身发展的几点经验模式。

  一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人才交流成长模式。一方面是“引进来”,引进中国农科院小麦矮败育种专家刘秉华研究员、小麦品质育种专家何中虎研究员到我院开展项目合作、指导和讲学;引进中国农科院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研究员、岗位科学家吴存祥研究员长期与我院开展项目合作和指导;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教授到我院指导讲学,并提供玉米自交系材料免费使用,等等。以上专家人才的引进指导和讲学,增长了我院科研人员的见识,加快了我院科研人员的成长。另一方面,让科研人员“走出去”,通过科研人员的在职读研、参加学术研讨会、世界大豆会议、技术培训会和科技下乡等,拓宽了科研人员的视野,增长了科研人员的学识水平和服务三农的能力。

  二是同一作物分课题竞相研发育种模式。为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实行了同一作物分课题研发育种模式,小麦实行了高产和优质两个育种课题方向。一个课题组育成了以“许麦318”为代表的“许麦”系列品种;另一个课题组育成了以“昌麦9号”为代表的“昌麦”系列品种。大豆课题组也探索实行了高产、优质和早熟大粒三个育种课题方向。分课题育种模式的探索,激发了科研人员的责任心和上进心,加快了品种选育的步伐和节奏。

  三是育繁推一体化合作育种推广模式。农科院充分利用其与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河南许农种业有限公司历史渊源的优势,利用许昌市农场的土地、良种繁育基地优势,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河南许农种业有限公司种子加工仓储设备、销售团队优势,近年来先后推广销售了许农5号、许农7号、许麦318、昌麦9号等系列小麦品种,推广销售了许豆3号、许豆6号、许豆8号等系列大豆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大大增加了品种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种植推广面积,进一步增加了品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