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莲城党建

鄢陵县:坚持“五个持续” 推动“五星”支部创建走深走实

时间:2023-12-26  来源:许昌组工  

  今年以来,鄢陵县紧盯“五星”支部创建目标任务,以“五个持续”为抓手,着力破解乡村振兴难点堵点问题,推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持续压实责任,保持动力不减。县级层面重示范。县委每季度举办1次集中观摩,将“五星”创建纳入观摩内容,38名县级干部全员参与,释放从严从实抓创建的信号。定期召开专班会议,开展模拟考评,让“千斤重担大家挑、职能部门有指标”。镇级层面增动能。创新开展“创星夺旗·全域晋级”行动,明确连续2年创成“五星”村的乡镇,授予“红旗党委”称号,县财政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分包工作区干部年度考核优先评为优秀等次。村级层面强本领。持续炒热村党支部书记思想,先后组织60余名优秀党组织书记到山东青岛、陕西延安等地举办专题培训班,赴焦作、新乡实地观摩学习,每季度举办“五星论坛”,取真经、找差距,学先进、强本领。

  持续提质增效,夯实产业基础。“强村”固优势。对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重点在强优势、抓规范上做文章,帮助理顺股权架构、完善经营章程、规范收益分配,推动集体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安陵镇南街社区建设的“大乐城”商超,在县委创建专班指导下,完善集体和群众股权利益分配,规范分红比例流程,实现“居民变股民”,居民分红连续2年不低于200万元。“中村”提质量。对年收入30万元左右的村,重点在强保障、提质量上下功夫,建立“党建+金融(保险)”工作体系,选派16名金融系统业务骨干挂任“金融副镇长”,设立2600万元专项信贷资金,为15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发放贷款1000余万元,开发“振兴宝”系列保险产品,打消“怕赔怕败”思想顾虑。“弱村”扩规模。对年收入刚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重点在强扶持、扩规模上求实效,创新实施“星火行动3.0版”,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载体,探索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新路径,引导全县343个村流转土地4.6万余亩,每村最低年收益可增加4至5万元。

  持续探路破题,解决投入难题。破解村级阵地建设难问题。针对村级建设资金不足、用地指标紧张等问题,坚持就地取材,利用闲置中小学校等资源,建设村党群服务中心,既解决了经费不足问题、防止大拆大建,又提升了村级阵地服务功能,《河南日报》头版头题报道。破解人居环境治理难问题。针对坑塘、荒院治理顽固性、反复性难题,创新实施“党建引领·清塘美村”专项行动,通过开发养殖、复耕租赁等,实现一次投入长效治理。张桥镇裴庄村将36处空宅荒院复耕出的24亩土地,发包租赁给群众种植菊花,每亩效益达1500元。破解基础设施提升难问题。围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坚持“花小钱办大事”,采取财政投一点、乡镇补一点、村民筹一点等方式,着力补齐乡村振兴硬件设施短板。在马坊镇袁坡村下水管网建设中,指导村党支部量力而行、吸纳群众智慧,分段建设沉淀池,不仅满足了群众日常排水需要,又节省了大量建设费用。

  持续健全机制,强化城市治理。构建“平战结合”机制。围绕解决19.82万城市常住人口治理问题,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平战结合”机制,将主城区26个社区划分为十大战区,统筹89个县直单位干部资源,下沉分包联系、明确平战任务,做到平时服务、战时应急。健全“五级网格”体系。建立“镇—战区—社区—居民小组(物业小区、楼院)—片区(街巷、楼栋)”五级网格治理体系,成立网格党小组292个,组建2431名网格员队伍,织密织牢城市基层治理网格。实行“联合作战”服务。坚持网格划分到哪里党组织就服务到哪里,创设“1025”志愿服务日制度,开展“走基层、解难题、暖民心、促发展”活动,建立“一表三清单”机制,引导下沉党员干部每月10日、25日深入分包社区访民情、纾民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共梳理问题清单181项,办理民生实事129项。

  持续整顿提升,补齐基层短板。精准排查认定。坚持“三联查、四必访”(基层党组织自查、镇党委逐村复查、县级领导带队核查,离任村干部必访、老党员必访、乡贤必访、妇女儿童必访),定期对386个村逐村过筛子,摸清实情、掌握现状,精准识别、排序认定。精准选派力量。按照“党群部门治弱村、政法部门治乱村、经济部门治穷村”原则,统筹用好行业部门资源优势,精准选派整顿力量,推动整顿工作扎实开展。针对柏梁镇小王庄社区“乡村振兴推进缓慢”“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县委选派县农业农村局作为帮扶单位,利用部门资源整治荒坑荒院,很快打开工作局面。精准发力施治。坚持“一村一策”、精准施治,由镇党委、村党组织、驻村第一书记“三方会诊”,研究制定整顿工作方案,建立“三清单一台账”,推动整顿措施落实落细。只乐镇前曹村在解决集体经济发展薄弱问题上,结合“引雁归巢”行动,积极动员在外人才回村创办小马哥酱菜厂,联合村党支部领办利旺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50余亩,村集体年增收5万余元。

友情链接